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298年尊崇科举的时代。这种选拨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的范围也最广。科举制的创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末废除科举制,并不是因光绪皇帝颁布一纸上谕诏令,就迅速完成废除一事。相反,废除科举制大体经历了增设学科、议改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废除科举这样四个阶段。
首先是增设学科阶段,时间上从1874年到1897年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以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为标志。其次是议改科举阶段,时间从1897年到1898年。议改科举,主要分为奏设经济特科和议改科举章程两个方面。其中奏设经济特科,主要是以贵州学政严修1897年12月16日《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为标志。再次是废除八股取士阶段,时间大约从1895年到1901年。提出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的观点,突出表现在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的《救亡决论》中。
最后是废除科举阶段。时间是1903年至1905年,大约三年的时间。这一阶段,以袁世凯、张之洞于1903年3月13日《奏请递减科举折》为发端。
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于1904年1月13日《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为衔接。以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于1905年9月2日《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为标志,奏折分析了废除科举的现实原因和国际原因。为此,建议采取了五项措施:第一,尊经学。第二,崇品行。第三,造就师范。第四,暂时不用录取没有毕业的学生。第五,为参加旧学应试的寒儒统筹出路。由于科举不停,民间普遍处于观望中,因此推广学校必先停止科举。最终,光绪帝在上谕中明确规定立即废除科举,即“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