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固定场所是故宫的保和殿
保和殿,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起,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殿试是由武则天创立的,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殿试是清朝国家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清朝历代的皇帝都是非常重视的,考试非常严密。殿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由皇帝提出治国安邦的策问,贡士们阐发自己的议论。清朝的殿试从天明的时候开始,有时候进行到第二天的天明,整整一昼夜,后面就规定日出开始,日落收卷。
古代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主持并钦定名次,是读书人想真正获得进士的名位,必须参加的终极考试。
北宋时期的殿试在讲武殿、集英殿举行,元代在翰林国史馆,明初设在奉天殿。迁都北京后,改在皇极殿。
清初殿试在天安门外,顺治15年迁到太和殿门前,遇有极寒或风雨天气,则移出太和殿东西两庑。至乾隆54年,奉旨改在保和殿内,遂成定制。皇帝本人并不亲临现场,但在保和殿内虚设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