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拉贾戈帕拉查理
拉贾戈帕拉查理(C.Rajagopalachari,1879-1970),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作家。甘地的战友。1937-1939年间任南印度马德拉斯邦总理。1947年印度独立至1950年成立共和国期间,任印度总督,既是英国的第一位印度人总督,也是最后一位总督。印度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马德拉斯邦总理。
毗耶娑,传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甚至还被说成是吠陀和一些往世书的编著者。意译为“广博仙人”。
室利·阿罗频多(1872-1950),英文名Sri Aurobindo,印度“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阿罗频多)之一,居印度近代以来最著名的精神哲学家之列。民族主义者,自由斗士,诗人,哲学家,瑜伽修行者。
1.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2. 拉达克里希南1888年9月5日生于南印度马德拉斯省的蒂鲁塔尼,父母是泰卢固族婆罗门,信仰传统的印度教。他在基督教教会学校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毕业后专门从事哲学教学工作。1911年被聘为马德拉斯省立学院哲学助理教授,1916年升为教授。此后曾担任迈索尔大学和加尔各答大学的哲学教授、安得拉大学和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的副校长、牛津大学斯波尔丁东方宗教和伦理学讲座教授。他的哲学思想把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论(见吠檀多派)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融合在一起。他主张宇宙的最高实在是一种无限的、永恒不变的精神实体,称为“梵”或“绝对”。这种精神实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拉达克里希南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印度哲学》、《印度教的人生观》、《唯心主义的人生观》、《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思想》等。
3.拉哲,印度当代哲学家。毕业于阿拉哈巴德大学,后在加尔各答大学进修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安得拉大学任哲学教授。一生从事哲学教学和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在综合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认为世界万物的基础是一种抽象的“绝对”,又称之为“梵”。“绝对”是宇宙的本质,世界上一切现象皆为它的显现。只有认识“绝对”,才能真正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绝对”也作为人的本质而寓居于人的存在之中,人通过对自身本质认识可以与宇宙精神相结合,并使人产生新的世界观。主张哲学是生活的指南,如果哲学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失去其生命力。此外,对印度传统哲学与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黑格尔主义与不二论》、《印度唯心主义思想》、《比较哲学导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