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听说过建安情怀,只听说过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出自太白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因此,建安骨,其实就是建安文章。这里的文章是广义的,也包括诗。建安风骨,即三曹和七子的诗文: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些人。如果说情怀,那就太泛了。要上考东汉的学术,下考魏晋的名士风流,放在一起比较才好玩。不过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有机会细聊吧。另,看了排名第一的吴易朋友的答案,写得很好,不过还是有些细节可以商榷:
当时的邺下虽然是大后方,但是天下未平,半夜还是要宵禁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三曹的府邸中灯火通明,全天下最有诗意的头脑聚集在一起,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杯美酒的觥筹交错,最终凝结成了今天我们案头一本薄薄的《三曹七子集》。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的导演既然可以拿出几个亿拍《赤壁》这样的古装轻喜剧与《见龙卸甲》这样的古装脑残剧,那么拍一部《午夜邺城》,让大家知道那个时代不只有战争,还有诗,又有什么难的呢?在建安年间,中国的诗歌完成了从言志到抒情的重要转化,自此之后,一个人写诗不再是为了讽喻君王,立下志向,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独特的情绪。在轰轰烈烈的汉魏易代革命之下,这条暗线慢慢发展着,并在很多年后呈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天下太平时期,也是有宵禁的。汉、隋、唐、明、清都有宵禁。“三曹七子集”是不能加书名号的,否则就暴露了你案头的那本书一定是盗版。“午夜邺城”,大概没有什么好拍的,因为除了曹丕兄弟相煎之外,似乎也没有流传下来太多精彩的故事。而且他们请客未必在自己府邸上,比如最著名的陈王宴平乐,就是在平乐观,不是在家。另外,不要轻易说”在XX年间,中国的XX完成了从XX到XX的转化“。尤其不能说“从言志到抒情的转化”,因为言志和抒情不需要任何转化,“言志”就是“抒情”,古人不说“诗抒情”,要想表达“诗抒情”的意思,就说“诗言志”。还有,从来写诗,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情绪,像汉乐府中的名篇,《陌上桑》秦罗敷拒绝使君的求亲,《上邪》讲“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恋情,《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怀人,都和讽喻君王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是在建安之前的,哪能说自建安以后,诗人才如此呢。写东西要扎实,不可太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