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前身为承天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四面透风的五孔木牌坊,在牌坊的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天安门,明朝时期称作奉天门,意思是承天启运,期望天命降临,护佑⼤明江⼭永葆万年。清朝顺治⼋年(1651年)重建之后,才改名为天安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也是盼望天命长久在清,永远平安的意思。
天安门的前身为承天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四面透风的五孔木牌坊,在牌坊的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天安门,明朝时期称作奉天门,意思是承天启运,期望天命降临,护佑⼤明江⼭永葆万年。清朝顺治⼋年(1651年)重建之后,才改名为天安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也是盼望天命长久在清,永远平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