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子的贡献则在提出了“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色的颜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早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墨子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在战国时期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追求和愿望只能是一种不易实现的空想,但这种理想中的平等、博爱精神却是人类一笔可贵的精神遗产。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