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朝末年,国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发展到公元前220年左右,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两支队伍,天下基本一分为二了。
四面楚歌应该是刘邦手下张良的主意。在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还未打响前,刘邦和项羽约定,以河南荣县境内,贾鲁河的东西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各自为政。只是后来形势有变,刘邦想趁势灭掉项羽,独霸天下。于是刘邦率兵攻打项羽,在现金的安微灵壁县东南即垓下,展开了楚汉相争的生死一战。面对刘邦军队的层层围攻,项羽一方不仅士兵军纪溃散,而且军心更是低沉不稳,最主要的是刘邦听取了谋士张良的建议,施以攻心战术,让围困项羽的军队唱起了楚国的民歌,一片片熟悉的乡音传遍楚营,士兵们听着无不戚戚落泪。就连项羽本人,果不出张良所料,以为江东被刘邦所收服,自知已无力再图霸天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只有带着残兵败将连夜突围到乌江,然而此时已无路可逃,在悔恨、凄惨,以及无奈的情景下拔剑自刎。
宋朝的李清照曾写诗咏过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项羽的部下也曾劝项羽,跨过乌江,养精蓄锐,东山再起,伺机卷土重来。怎奈此时的项羽己觉没脸再见江东的父老了,只有怀着无限的遗憾及留恋,拔剑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势。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四面楚歌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刘邦联合的各诸侯联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在项羽的楚军穷途末路之际,刘邦的联军在楚军残部的周围吟唱楚歌,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瓦解了他们的心理防线,从而迅速破敌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心理战运用的成功典范
那么四面楚歌究竟是谁的主意,这一招实在太高明了,避免了一场没有意义的屠杀,不仅达到了灭亡楚军的目的,也有效的减少了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流失,这种一举两得的计策,肯定是刘邦振中一等一的谋略家想出来的。
主流的观点认为,相处“四面楚歌”妙计的是刘邦的首席军师——张良。张良出生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战争中能知进退,辨轻重,对战争的态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包揽群书也让他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写出一篇凄惨无比,闻之流泪的楚曲。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张良的楚歌用汉字的韵律美向走投无路的楚军告知了他们毫无胜算的前景,也勾起了他们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无限思念,到最后,还为他们指明了如何避免丢掉性命,回家安享天伦的出路。听到这种正方两方面心理暴击的歌曲,再坚强的意志力都会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