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真实的历史不同,清朝下过江南的皇帝只有康熙帝和乾隆帝,而在《雍正王朝》中,编剧硬是给雍正帝也安排了一次南巡,可以这么说,此举背后寓意深刻。
康熙帝在位之时,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暴露,但等到雍正帝即位,马上就面临了三大难题:
首先就是得位正不正的问题,按照剧中说法毫无悬念,康熙帝就是明确传位给雍正帝的。但是在其他皇子眼中,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尤其是老十四胤禵,不止一次质疑雍正帝是不是篡位,并联合太后乌雅氏对雍正帝百般刁难。
其他的兄弟中,老八、老九、老十也是处处跟雍正帝作对,但凡能使下绊子,绝不会脚下留情。
其次便是国库空虚问题,这个问题在康熙帝在位的时候就存在了。国库空虚就得从两点下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比较难,这涉及到税收政策,也就是新政问题,但节流倒是立竿见影。
所以,雍正帝即位之初,就是大力追缴户部欠款,并取得成效,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类似于诺敏案出现,着实恶心了一下雍正帝。
第三件事则是西北战事了,这也是决定帝国命运的大事,所以,这一时期雍正帝压制住自己对兄弟们的不满,全心全力供年羹尧打赢那场战役。
后来的年羹尧确实办到了,雍正帝那是相当的高兴,要知道即位之时他主抓了三件事:
一是追缴户部欠款,结果自己送出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牌子给诺敏,打了自己的脸;二是开科取士,结果就出了一场科考舞弊案,颜面尽失;三是货币改革,铸造新的铜钱,结果被孙嘉诚揭了短,改革失败。
此时的雍正帝急需一场胜利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这才有了年羹尧进京的戏份。

二、
只是年羹尧这次进京让雍正帝略感失望,倒不是因为他接受百官跪迎,也不是因为他所说的“军士只知军令,不知皇上”,亦不是年羹尧掏出的一份名单,被人戏称“年选”,而是因为年羹尧对待新政的态度。
在雍正帝眼中,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此时他已经坐稳皇位,下一步就是全力推行新政。可惜当时雍正帝请年羹尧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包括裁军,消减开支,推行新政等,均被一一拒绝。
也就是这个时候,雍正帝采取了一箭双雕之计,也就是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推行新政。
但是这种安排,将会面临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年羹尧默许孙嘉诚推行新政 ,两个人相安无事,这是上上策。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年羹尧杀掉孙嘉诚,到那时候,雍正帝该怎么办?
不要觉得雍正帝是一个多么果断的人,实际上他经历过两次转变过程,每一次都比较坎坷:
在他遇见邬思道之前,他是单打独斗,做事比较果断,比如扬州赈灾,追缴户部欠款,追查刑部冤案等。但在接下刑部冤案之后,他跟邬思道有一次长谈,这次长谈之后,他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之后的热河狩猎、举荐新太子、举荐大将军王等等事情,他都要咨询邬思道之后,才下决定。
最明显的例子就在于举荐大将军王上面,老四胤禛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开始自己一身戎装,想自己当大将军王。后来发现不行,自己的箭术实在糟糕,于是又改为举荐老十三胤祥。再到后来跟邬思道一商议,最终才改成举荐老十四胤禵。
即位之后的雍正帝,身边没有了邬思道,做事又草率起来,比如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比如币制改革,增加铸钱铜含量;比如行刑张廷璐,却逼着张廷玉前来围观……

三、
但是很快,现实就打了雍正帝一记响亮的耳光,即位后干的几件大事,没有一个是圆满办好的。等到了年羹尧进京这次,貌似自己赚足了面子,实际上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反而导致雍正帝脸上无光,颜面尽失,尤其是年羹尧当面拒绝三个请求,这让雍正帝着实拧巴了一阵。
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雍正帝一下江南,他此行目的完全是为了年羹尧!
实际上当初选年羹尧为西北大将军,雍正帝是问过周边人的意见的,尤其是李卫,当时李卫的回答是首选十三爷,次选年羹尧。而且李卫明确告诉雍正帝,选年羹尧是邬先生建议的,这才有了雍正帝选年羹尧为大将军。
再到后来,也是邬思道的介入,亲自跑了一趟年羹尧处,这才有了西北大捷。
可是现在,为了推行新政,自己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如果顺利也就不说什么了,如果不顺利呢?如果年羹尧真的杀了孙嘉诚又该怎么办?
这就是雍正帝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的答案,所以,他再次想到了邬思道。实际上,在这之前,因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事,老十三胤祥也提到过一次邬思道,说如果邬先生在就好了,结果雍正帝不悦。
所以,雍正帝下江南,第一件事就是跑田文镜处,因为当初李卫进京跟他说过,邬思道目前在河南协助田文镜。
但是雍正帝毕竟是高傲的,不可能明着说去找邬思道,所以,这次南巡,实际上有好几个目的。

四、
首先就是查看新政推行情况,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不管是对田文镜还是对李卫,都是肯定他们的业绩,并且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他们推行新政。
“拿出点雷霆手段,不要怕得罪人。”
然后是视察灾情,毕竟河南在闹水灾,之前他也去南方赈过灾,知道这件事很难做。
其次,便是视察“年选”的官员廉政情况,果然抓了两个人,一个是田文镜这里的汪道台,一个是李卫这里的黄伦,俩人都是年羹尧举荐上来的人,也为后来年羹尧被撤,埋下了伏笔。
再有,则是观察田文镜跟李卫的政治觉悟,毕竟他们的手下都是年羹尧的人,到底有没有跟年羹尧有联系,这是雍正帝最在意的事。
最后,才是找邬思道取经,不过,邬思道通过观察朝廷局势,已经猜到了雍正帝会冲年羹尧下手,为了不惹麻烦,他早早激怒田文镜,逃之夭夭。
雍正帝在田文镜这里扑了一个空,也知道邬思道是故意躲着他,也就不能强求。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啊,他还是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处理年羹尧,所以才又到了李卫这里。
李卫的表现也让雍正帝相当满意,首先是他对待新政的态度,那是相当的上心;其次则是对待年羹尧的态度上,从他追查刘王氏冤案,查出黄伦问题,也能看出,他并不买年羹尧的账;最后则是故意表露出点小毛病,比如好色,来表达自己的忠心,一个人如果十分完美,那是非常可怕的事。
难怪雍正帝训斥他一番后,说了一句:
“胸无大志!”
甚至我都怀疑,李卫见的那个什么歌姬小凤仙,搞得满城皆知,且十分神秘,并不露面,会不会就是邬思道呢?

五、
随后,雍正帝就跟李卫商量新政的事,尤其是面对黄伦该怎么处置的时候,李卫试探性的说了一句:
“奴才想革了他的职也就算了,毕竟他是年羹尧的人!”
雍正帝马上说不行,不仅要革职,还得充军,而且就发到年羹尧那里去,给他提提醒!
随后雍正帝开始给李卫洗脑,告诉他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你是府邸长大的人,对你跟对别人是不一样的。
雍正帝开始抱怨,本来让你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年羹尧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可惜啊……
李卫再傻,此刻也明白雍正帝的来意了,马上惊讶地站起来:
“怎么,年羹尧敢不听主子的话?”
雍正帝大倒苦水,自己派孙嘉诚去西北,结果推行新政寸步难行,实在是没办法,李卫马上给出一个建议:
“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
这还不过瘾,还把邬思道搬出来了:
“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这还不算,还把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搬出来了:
“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可以说,雍正帝此行就是为了这句话,有了李卫的表态,况且还是邬思道的意思,那么也就不用再跟李卫玩打哈哈了,此时的刘墨林马上掏出一封奏报。
实际上,我猜测,雍正帝早就获得了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信息,当初在田文镜处找邬思道,也是为了此事。后来才退而求其次,找到李卫,这时李卫表态,要撤掉年羹尧,时机一到,马上掏出了奏报。
李卫的表态也消除了雍正帝心中的疑惑:
虽然年羹尧对李卫有恩,但在主子的恩情面前,那个恩算个屁。其次,干掉年羹尧的黑锅是邬思道甩出来的,反正他已经跑了,死无对证。
后来小翠还建议李卫上书保年羹尧,李卫连身都没转,就回了一句:
说白了,雍正帝早就有了动年羹尧的意思,跟李卫抱怨,不过是找人开口罢了……

这就是,雍正帝一下江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拿下年羹尧,以便顺利推行新政!
雍正皇帝自从当上皇帝后就没有下过一次江南但是他在做雍亲王的时候所去过几次江南都是去办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