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河北省白洋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场。解放军在这里发起了一系列抗战行动,取得了重要胜利。
他们利用水道和湿地地形,采取灵活的战术,成功地消灭了大量的敌军。
解放军还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这场战斗不仅巩固了解放军在河北地区的地位,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白洋淀的抗战事迹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白洋淀水域辽阔,淀区不仅荷红柳绿,鱼肥稻香,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府河和大清河上下贯穿,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为水上交通重要枢纽,军事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淀区面积366平方公里,由大小143个淀泊组成,淀内三分陆地。七分水面,渔村蟹舍之间,港叉交错,芦苇遍布,便于隐蔽、周旋、出奇制胜,消灭敌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
白洋淀雁翎队成立于1939年秋,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新安城。为强化统治,奴役白洋淀人民,驻安新的日酋龟本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水区猎户交出猎枪和大抬杆等武器。为揭露敌人收缴猎枪的阴谋,奉中共安新县委指示,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水村猎户,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会后,猎人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组织起来参加了三区小队。
三区小队把新人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猎枪性能颇为熟悉,他们为了防止猎枪膛内的火药受潮,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也由于他们以往围雁打猎形成的习惯,装载大抬杆的小船在淀面上行驶多呈“人”行,如雁群在空中飞翔,故该班就成了三小队(即三区小队)的雁翎班。
1940年夏,经县委批准,雁翎班从三小队中分出单独成立雁翎队。雁翎队的第一任队长陈万,副队长邓如意,指导员刘森(任贵森)、还在队里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赵谦任书记。不久,队伍扩大到40余人,分为3个班。雁翎队成立后增添了1只4舱船,有28只排子船,武器仍以大抬杆为主。当时队上只有3支手枪和4支冀中造。这样白洋淀就有了两支水上游击队——三小队和雁翎队。
三小队主要郭里口、下四庄子(即季庄子、杨庄子、孙庄子、何庄子)和赵北口一带活动;雁翎队则以大田庄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两支小部队时分时合,协同作战,在白洋淀水区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当时,人们统称这两支部队为“雁翎队”。
翎队的名称来源当地的一种土造武器。游击队的主要武器是一种被叫做大抬杆的猎枪。由于大抬杆一般都在三米以上,因此主要放在船上打击敌人,这实际是一种前膛的土炮,口径在50—100毫米之间,在近距离杀伤力强大,但是由于需要通过火门引发,而在船上的活动中火门如果被水浸湿就无法使用,因此游击队员将雁翎插在火门上,以达到放水防雨的目的。这就是雁翎队名称的来历。
因此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它起名为“雁翎队”。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遂即决定,中途打掉这两支日军汽艇。队员们装扮成渔民,划着船陆陆续续进入了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待船停稳后,他们把放在船边上的渔网拿开时,赫然露出两只胳膊一般粗的钢管。这一只只两米多长、前面略细后面稍粗的金属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大抬杆。
大抬杆是白洋淀一带老百姓用来打猎的土枪,由于它的枪身很重,往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大抬杆”.大抬杆的枪管有近三米长,后半截装火药,前半截装铁砂,点着尾部的药捻,就能引燃火药,把铁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杀伤面积大,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基本上是弹无虚发。
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个碧波浩渺,芦苇如林,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荷塘和茂密的芦苇荡就成了雁翎队隐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对白洋淀环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队很快把设伏地点选在了李庄子村东。
李庄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侧。大清河在这里河宽水深,没有杂草,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这块苇塘方圆几十里,芦苇长得高而且密,小船划进两,三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很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战士们在大抬杆里装了比平时更多的火药,铁砂也装的是最大号的。他们逐个仔细地调整小船上“大抬杆”的方向和角度,为了提高发射速度,他们不用药捻,而直接用火药将两个”大抬杆”的引火处连接起来。
他们把大抬杆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然后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以便扩大杀伤面积。一切准备就绪,队员孙革用火柴点燃了手中的檀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就像以前在等待猎物出现一样。
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划破平静的水面,嘟嘟地朝这边驶来。狡猾的敌人把两艘船的距离远远地拉开了,一前一后,如果出现情况可以互相照应。日军汽艇愈来愈近的,上面架设的机枪已清晰可见。雁翎队的队员们当机立断,决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只船,速战速决。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绿豆般大的铁砂被准确地射向敌人。抬杆有力度啊,打出去的是一桶砂子。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报销了一多半,有的中枪后还掉到水里头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扶舵的开船的人,他也受了伤。
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立刻机枪步枪一起开火。糟糕的是雁翎队的大抬杆刚打完,要装火药和铁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此时,雁翎队员们已处于敌人机枪的射程之内,而大抬杆即使装好药了,它的射程又够不着敌人,对敌人形不成威胁。
凭着强大火力赶过来的敌人,向苇塘里拼命地开枪扫射。打了一阵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人以为雁翎队员早已被他们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芦苇荡。可找了半天,连个雁翎队员的人影也没发现。原来,雁翎队员在敌人赶来之前,迅速将鞋放在小船上,并把它推向另一片芦苇地,他们则在高密的芦苇和大片的荷叶掩护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安全撤离了。
自从白洋淀出现了神勇的雁翎队,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敌人从天津,保定等地调集了大批汽艇、汽船,一起出动,要对雁翎队进行空前的扫荡,妄图一举消灭雁翎队。一时间,敌人的巡逻汽艇穿梭般地在淀上横冲直撞。这种马力大,速度快,火力强的汽艇,将对雁翎队的水上活动构成多大的威胁?能否达到他们消灭雁翎队的目的?
1939年8月的一天下午,由白洋淀上的猎户组成的雁翎队,在小木船上,使用自己平时打猎用的土枪成功地伏击了装备齐全的日军机动船,并安全撤退。“大抬杆”在伏击战中所表现出的强大威力,极大地鼓舞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志,更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