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原始民居的形成特点及建筑布局(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及特点)

原始民居的形成特点及建筑布局(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4-04-07 09:04:28

原始民居的形成特点及建筑布局

原始民居的形成特点是基于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环境条件而形成的。
原始民居的建筑布局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单实用:原始民居的建筑结构简单,主要由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块、草等搭建而成。
这些材料易于获取和加工,能够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2. 适应环境:原始民居的建筑布局通常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和资源条件相适应。
例如,在寒冷地区,民居可能会有更厚实的墙壁和屋顶来保温;在炎热地区,民居可能会有更开放的结构和通风设计。
3. 集体居住:原始民居往往是集体居住的形式,多个家庭或部落成员共同生活在一个建筑物或一片区域内。
这种集体居住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社交互动。
4. 简约自然:原始民居的建筑布局通常简约自然,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精细的工艺。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生存需求,而不是追求豪华和装饰。
原始民居的建筑布局在后来的建筑发展中也有所延伸。
例如,一些传统建筑仍然保留了原始民居的简约实用特点,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艺术元素。
这些延伸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和舒适,同时仍然保留了原始民居的基本特点。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结构形式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

四角楼【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何子渊故居等。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