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正月初一习俗由来(正月初一风俗简介)

正月初一习俗由来(正月初一风俗简介)

更新时间:2024-04-07 20:23:34

正月初一习俗由来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又称元日、元旦等。这一天的习俗和禁忌有很多,以下是正月初一习俗的一些由来:

 

- 拜年:新年第一天,人们会向亲朋好友拜年,祝贺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拜年礼,人们在新年期间互相拜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爱。

- 放爆竹:放爆竹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人们在新年的第一天会燃放爆竹,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 吃饺子: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人们在新年的第一天会吃饺子,以示团圆和吉祥。

- 吃年糕:年糕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人们在新年的第一天会吃年糕,以示步步高升。

- 吃汤圆:汤圆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人们在新年的第一天会吃汤圆,以示团圆和吉祥。

- 不杀生:新年第一天,人们通常会避免杀生,以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 不扫地:新年第一天,人们通常会避免扫地,以示对财气的保护。

 

这些习俗和禁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改称为"春节"。在先秦时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拜 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称拜年。

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长辈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礼节性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拜访

凡是上年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

串门式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无甚过多礼节。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