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捉闪光点。儿子蹒跚学步时,傅雷开始思考他的人生路。起先想学美术,因为傅雷早年旅欧,专攻美术史,回国后曾在上海美专讲授美术史,与黄宾虹等许多画坛大师交往甚密。傅雷想:如果拜自己的朋友为师,肯定会大有作为。谁知儿子学画心不在焉,丝毫没显出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孩子将来要走哪条路?
二:发现钢琴天赋。见儿子对美术不感兴趣,傅雷也不着急,每天仔细观察其细微举动。他发现儿子钟情于家里的留声机。连续观察很长时间,都如此。好友雷垣是数学教授,对钢琴很擅长。马上跟雷垣进行了交流,让他带带儿子。学习了几个月,7岁的傅聪兴趣大增。一次,雷垣背对着在钢琴上随便按一个键,他立即说出是什么音,反复试验都如此。雷垣高兴地说“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三:拜名师精心教育。9岁半时,傅聪拜前上海交响乐队的创始人兼指挥、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为师。他是世界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经过3年严格训练,傅聪的钢琴演奏技艺大长;1946年,又跟随钢琴家杨嘉仁学了两年;1951年夏,又师从苏联女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看到17岁的儿子“每天弹奏七八个小时,酷暑盛夏,也不在乎。他对音乐的理解有了独到之处”。这时,傅雷认为自己和儿子当初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四:培养健全人格。傅雷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傅聪从7岁半起就没去学校上学,但在家中花在文史和别的学科上的时间,比弹琴多。请老师教英语和数学,傅雷教语文。大到国家荣辱、事业人生,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一个错别字……傅雷教子,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