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最能代表苏东坡吃货的事(苏东坡一生中创了多少种美食)

最能代表苏东坡吃货的事(苏东坡一生中创了多少种美食)

更新时间:2024-04-09 03:31:18

最能代表苏东坡吃货的事

发明了各种美食。

苏东坡是一代文豪,大政治家,独领风骚的诗人,有着才藻艳逸的佳作,除了这些身份,他还是一枚地道的吃货,发明了“东坡系”菜品,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泡菜、东坡皮蛋……。

吃进去的是美食,吐出来的是华章,大多时候,让人惊喜的美食,就是继续往前走的意义。

例如苏东坡曾经被贬岭南,这要是白居易的话,估计不写上十篇八篇感慨的诗是不会罢休的。但苏东坡被贬以后,发现在岭南每天都有荔枝可以吃,于是写下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他眼里,可能觉得每天吃上荔枝就是最幸福的事,至于被贬的事,那都无所谓了。正所谓“在哪不是吃饭啊?”

正所谓“顶级的吃货都是美食家”,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不仅会吃,还会做。宋神宗十年,黄河决口,苏东坡率领百姓抗洪,洪水退后,老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杀猪宰羊,做了酒菜送给苏东坡。

可是苏东坡一方面吃遍八方,对这些普通美食也瞧不上,另一方面这样拿百姓的口粮也不太好,可是也不好推辞。于是就用慢火少水炖煮,直到香味自然飘出:于是就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鱼、东坡羹这些美食。

听到这口水就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苏东坡爱吃,会吃,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饕翁”,字面意思就是“能吃的老头”!

苏东坡把能吃和能写这两个特长,发扬到了极致。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一句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是苏东坡在说“春天到了,该吃鲜嫩的竹笋了,这时候还有美味的河豚哦!”

其实这整篇诗,还有一个趣事,因为本来苏东坡并不打算写美食。苏东坡一直欣赏王维,王维的诗以其“以画入诗”的风格,让苏东坡一直都想学一学。碰巧苏东坡就看见了一副惠崇春江晚景的水墨画,便想赋诗一首,致敬王维,写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诗,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整首诗的前半段,描写了竹林、桃林和江面,鸭子在水里嬉戏,意味着春天来了,江水此时已经回暖了。从近景的山林,描写到远景的江水和鸭子,苏东坡不愧是文豪,通过这么几个简单的视角,把本来不擅长透视图的中国水墨画,描绘成了一副3D立体图。

如果我们只看这诗的前半段,的确是有致敬王维的意思,也感叹苏东坡对画面的捕捉能力。可是读到这首诗的后半段,你就发现变味了。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又叫白蒿,是一种野草。《渔洋诗话》中说,蒌蒿、芦芽都是河豚喜爱的食物,河豚吃了它们就会长得肥美可口。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明明图里就没描写这些东西,苏东坡怎么写着写着,就写到了满江的蒌蒿,满地的春笋,和鲜美的河豚了?

原因只有一个,当苏东坡看着这幅《春江晚景》图的时候,诗的前半篇的确是描写的画中景色,然后写着写着,苏东坡就联想到了春天,想到了蒌蒿,想到了吃了蒌蒿之后鲜美的河豚……最后终于把一篇描写景物的诗,写成了一道菜。

春江水暖,河豚欲上,本就是苏东坡自己联想到的画面,跟这张图压根就没关系。于是这一首小诗,从描绘美景,就转成了描绘美食。

可能我们现在觉得,苏东坡是一个挑剔的美食家,也并不然,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忆苦思甜的文人,虽然爱吃,但是不贪,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差的。

苏东坡在没有发迹之前,过着很贫困的日子,吃米饭都没有钱买菜下饭。只好吃“三白饭”:白米饭、白萝卜和白盐。

苏东坡和他的弟弟就靠着这些白饭一路苦读,考中进士,又考了一个状元,终于当起了官,有了工资收入。其实这样一想,他爱吃肉也就顺理成章了:纯属是报复性吃肉啊!不过苏东坡是一个好官,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赚钱买肉吃,也没人说他什么。

有趣的是,苏东坡过上了顿顿都有肉的日子,应该是对吃饭比较挑剔了吧?并没有,有一次苏东坡的好友刘攽邀请苏东坡吃饭,跟苏东坡说:“今天我请你吃皛饭”。苏东坡一听两眼放光,好奇什么是皛饭,于是兴冲冲就跑到刘攽家等着吃饭了。

结果等饭菜上桌,才发现这是一个玩笑,所谓的皛饭就是三白饭。我们以为苏东坡会生气,其实并没有,他看到这些三白饭,回想起了自己和弟弟苏辙贫苦的日子,感慨万千,于是美滋滋地吃了三大碗。

你瞧,虽然他是个美食家,但一点也不挑剔,能承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他这种乐观的心态,也注定了在被贬之后不像别人一样闷闷不乐,郁郁不得志。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