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产业结构的演化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的演化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更新时间:2024-04-10 01:07:15

产业结构的演化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早在17世纪,配地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虑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收入多;而商业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作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后来他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年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即:

  1)初级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

  2)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

  3)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5)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问题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 +/- 0.5)。

  •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 +/- 0.5)。

  •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 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