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余华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余华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4-20 06:13:56

余华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作家余华自1983-1986年发表了12篇短篇小说,1篇论文,1篇散文。(文集不收入)

1987年

1《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11月16日)一场青年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旅程,告别青春,在遍体鳞伤的现实在安居。

2《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写于1987年2月14日)一场荒唐剧,去参加不认识的朋友的葬礼,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自我与他人疏离开来,由此发现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束缚。

3《四月三日事件》(中篇)(写于1987年5月20日)被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视角,将友情、亲情、爱情以疏离化的视角,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4《一九八六年》(中篇)(写于1986年12月31日)疯子视角,颠覆国家的暴力结构。

1988年

1《河边的错误》(中篇)(写于1987年5月20日)我觉得这篇是得十分精彩,看到最后我还是觉得三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最后警察也有些癫狂简直是点睛之笔。神经病视角,叙事悬疑加迷宫引人入胜。

2《现实一种》(中篇)(写于1987年9月29日)以暴制暴,其实故事让我看起来觉得很虚假,只有作者在这血腥中不能自拔。

3《世事如烟》(中篇)(写于1988年5月5日)不知所云

4《难逃劫数》(中篇)(写于1988年1月18日)东山、沙子、森林、露珠、广佛、彩蝶、老中医等人之间的错综缠绕的命运,其中爱欲是左右人物命运的核心。这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宿命论,作者仿佛一早就先想好了所有人都注定走向毁灭,至于如何把人物引入黑暗,余华则肆无忌惮放出想象,操纵人物命运,即使这过程看起来繁复,也不过是余华在挥霍他看似富裕实则贫乏的写作才华而已。

5《死亡叙述》(写于1986年11月)两次意外车祸,一次逃走暂且活命,一次救人自己却被杀,伦理被玩弄,而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死亡如期而至。

6《古典爱情》(中篇)(写于1988年8月27日)起初披上传统爱情故事的外衣,中间的饥荒令我觉得是在影射中国的现实,很具魔幻色彩,但同时也很突兀,最后故事又变成离经叛道的聊斋传奇。

1989年

1《往事与刑罚》(写于1989年2月)神经病视角,对刑法的嗜迷体现人性的残酷

2《鲜血梅花》(写于1989年1月18日)梦游者视角,不知要往哪里去,不知去干什么,结果是巧合,主人公只是无目的的行走,很存在主义的感觉了。

3《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篇)(写于1989年2月14日)作者原本应该想设计一个高深的叙事迷宫,但给我的感觉是线索很乱、作者没写好。

4《爱情故事》(写于1989年3月23日)少男的不懂事,少女的无知。男人为激情找借口,女人错把不幸为归宿。

5《两个人的历史》(写于1989年8月)从小玩到大的一对青梅竹马(少爷与女佣)在人生五个阶段的命运,梦的轨迹变化亦昭示着现实生活轨迹的分道扬镳。

1990年

1《偶然事件》(中篇)(写于1989年10月30日)陈河就是一个大傻逼,啰里啰嗦废话连篇,那些往来的信真的很没意思,结尾亦在意料之中,毕竟余华的把戏就那么多。

1991年

1《夏季台风》(中篇)(写于1992年1月)不知所云

2《呼喊与细雨》(长篇)技术最高超的一篇,余华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大多运用这技术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是他对前期个人创作的大综合,是一次总结,或许也是一种告别。

1992年

1《活着》(长篇)最感人的一篇,看了二遍,第二遍的时候竟然还哭了三次,评论家说余华后期的小说是“虚伪的活着”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情。

1993年

1《一个地主的死》(中篇)(写于1992年7月20日)新历史小说的转向?其实读后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就只是为写一个猎奇好玩的故事而写的吗?

2《祖先》(写于1992年4月)我们吃掉了自己的祖先,愚蠢的人类,文明衰败的隐喻象征。

3《命中注定》(写于1992年7月)三十年前就发出呼救,现在已死。如题所示他命中注定会死。

1994年

1《吵架》,发表在《啄木鸟》1994年第4期上,文集里没有收入。

2《战栗》(中篇)(写于1991年5月)其实是很恶俗的小说,讲恶俗的故事,体现余华低级的趣味。

3《在桥上》(写于1993年2月19日)婚姻的破裂不需要任何理由,只因变心。而男人总是以任何借口来掩饰他们内心的虚弱,以抛弃对方来逃离自己的处境。

4《炎热的夏天》(写于1993年4月18日)二女一男三角关系,女人与女人之间是朋友也是对手,男人与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是恋人或朋友。

1995年

1《阑尾》(写于1994年7月12日)父与子,父亲形象由英雄而萎缩的现实

2《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写于1994年10月5日)傻子视角,受骗受欺,害人害己,无名即意味着可以是任何人。

3《他们的儿子》(写于1995年1月29日)三口之家的窘境映照着社会的贫困。余华尝试用两次速写来结构他构思的图景。前半段挤公交凸显社会的大环境,后半段家人围绕着出行工具的谈话体现家庭的小环境。

4《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5《我为什么要结婚》(写于1993年11月2日)婚姻因偶然、误会而结合、分离。

6《女人的胜利》(写于1995年9月9日)丈夫出轨毫无愧疚,妻子得知后只想着如何惩罚他以泄愤,但当她在情敌面前挽回胜利时就放弃离婚。两人对出轨的畸形态度,显示出这种结合的婚姻的可悲。(PS.这女的跟男的一样令我恶心。)

1996年

1《空中爆炸》(写于1995年12月17日)友情,青春

2《蹦蹦跳跳的游戏》(写于1995年12月17日)医院,残疾人,命运

3《胆小如鼠》(中篇)(写于1996年6月26日)以愚人的视角,故意以不解重新激活人们对习以为常的荒诞事物的感受。

4《为什么没有音乐》(写于1996年9月5日)愚笨、呆滞、背叛(友情、爱情)

1997年

1《黄昏里的男孩》(写于1995年12月22日)故事极为简单中年男子狠心惩罚男孩小偷,但结尾特意交代中年男子的家庭背景——儿子溺水、妻子离去,点出受岁月摧残的中年男子已经失去了小孩最基本的怜悯之心,在他身上一丝亲情也不剩。

2003年

1《朋友》(写于1998年10月7日)男人之间的友情总是以打架开始,以小男孩的视角去看,把他们对决的过程浪漫化了,小男孩只看到招数的英勇和男人之间的友谊,把暴力和血腥都淡化了。

2005年

1《兄弟》(上)(长篇)余华写得最烂的一部长篇,情节过于低俗,不堪入目。其实你看过余华前期写的那些爱情婚姻故事,你就会发现这篇小说里的爱情描写不是没有缘由。评论家喜欢讨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与子”关系,青春成长的友谊情结,但几乎没什么人讨论他的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这类作品余华其实写的不少),大概就是因为余华最不会写的就是这类故事吧,写得很低俗,体现余华的恶趣味,笔下的女人跟男人一样下作。

2006年

1《兄弟》(下)(长篇)

2013年

1《第七天》(长篇)余华一直就没脱离过川端康成影响他的抒情笔调,对细部描写的深度敏感,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他的《第七天》,并不觉得是新闻串串烧,新闻不会给人美感,只会冲击你的猎奇心理,甚至新闻令人觉得反感,但小说会给你美感和感动。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