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效应即Aharonov-Bohm效应,是由Aharonov和Bohm提出的。
这个实验是,两束同相位的电子,通过一个磁线圈,到屏上成像。磁场不改变,而磁失势变化时,屏上的成像有变化。
表明在某些电磁过程中,电磁场的场强已不能有效地描述带电粒子的量子行为,当电磁场不变,而磁失势变化时,也可以出现可以观测的物理效应。
A–B 效应,全名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是个物理学实验。它证明即使在磁场为零的区域,仍旧会存在磁效应,然而,这并不能用来测量磁矢势,因为只有磁通量会出现在表达效应的公式里,而且整个理论始终维持规范不变性。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是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说明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质。
“A–B”这个名称取自在1959年设计这个实验的两位理论物理家亚基尔·阿哈罗诺夫(YakirAharonov)和戴维·博姆(DavidBohm)姓名的首字,前者因这个实验而得到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巧合的是,物理学家也用A表示磁矢势,B表示磁场,赋予A–B 效应这个名字更加深刻的涵义。
1960年,AB效应被钱伯斯(Chambers)实验证实。随后,美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实验小组也陆续进行了类似的实验,都支持了这一预言。尽管如此,由于电子的波长很短,限制磁场的区域很小,螺线管半径不但必须很小,长度还要无限长,这些条件很难得到实验保证,因而有人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表示怀疑。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物理学家用超导材料将磁场屏蔽以后,所证实的AB效应才被物理界普遍接受。AB效应的证实对物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论的问世,给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带来了崭新的图象与观念,使物理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却仍然保持原有风貌,似乎不受其影响。这一点却也不难理解,因为麦克斯韦方程自身的协变性,使其天然地与相对论的要求和谐一致。此外,这一方程又能满足电磁波量子性的要求。然而,深究起来,在经典电磁理论与量子理论之间,也有一点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AB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