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德和园始建于1891年,历时5年,是清宫三大戏楼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台。
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太后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来此看戏。据统计,慈禧共在德和园听戏两百余次,因此这里被后人誉为慈禧太后的“游乐场”。
而在没有麦克风没有音响的年代,又怎么满足慈禧太后这挑剔的耳朵,德和园背后的声学秘密,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热点。
德和园戏楼地上共有三层,高达21米,三层遍布机关天井,热闹非凡。而实际上,德和园戏楼地下还有一层,地下藏有有水井,可以引水上台。
我们都知道琵琶、二胡、大提琴等乐器都有着中空的木箱,木箱在声波的作用下发生共振,这种“共振器”使乐器音量得到了放大。
而德和园戏楼的地下一层便是一个巨大的“共鸣器”,底层架空的设计,加上水井形成了共计上百立方米的“共鸣器”,保证了德和园戏楼的音量。
在保证音量的基础上如何保持更高的音质?成为了现代声学研究的重点。2011年德和园大修之时,研究人员利用三维仿真系统对德和园的声学传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德和园东西两侧的看戏廊不仅提供了文武大臣看戏的位置,还在声学上起到了反射的作用。直达声和反射声在一起就形成了混响。
通过现代的检测手法,我们惊讶地发现大戏楼始终拥有着1秒左右的“最佳混响时间”。
单层玻璃和薄木质结构具有较强的低频音吸收功能,保证了以假声高音为主的京剧圆润有力。
根据研究,大戏楼的混响时间适中,脉冲响应衰减均匀,声场不均匀度较低,较好地满足了京剧演出需求。这种精妙绝伦的设计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史极高的造园艺术。
因此,我们万万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通过底层架空保证音量;通过房屋与连廊的设计保证了音质;通过玻璃和木质结构保证了混响。
使得整个大戏楼不仅看似金碧辉煌,细节之处更是巧夺天工。余音共鸣、回音反射、声场共享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戏楼的修建,不仅满足了慈禧太后的个人兴趣,还为我国京剧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摇篮。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这里献技。
因此,德和园大戏楼又被后人誉为“京剧艺术的摇篮”。
麒麟剧社,长安大戏院北展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