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描述的是生于解放前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前的战争,解放后的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每一段历史都含着这个民族的血与泪,原因是沉重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究的,因为福贵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悲剧。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93年。问世以来斩获国内外文学界各大奖项,经过了几十次的再印,问世近30年来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
每个人对这部书都有自已的见解。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福贵是在积极的面对苦难与生活。许多人总结:无论生活对你多不公你都要坦然面对与接受,然后好好活着。我却有自已的认识:活着不易,但要向上争取。
虽然作者从来没有自我剖析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但我想他一定还有许多话想要告诉我们,但无法说出。
福贵青年时的颓废,中年时的回归,老年时的认命,虽然是不同历史背景带给他的不幸,但他与他家人的痛苦人生都来自于根子里的听天由命,不怨不争。
土改时福贵侥幸活下来时便己经觉得活着就是最大幸运,当自己儿子被权贵逼迫献血而亡时,他发现仇人是县长春生时,也只是伤心而已,放弃了报仇,到后面还以德报怨。
看到这一段我特别难过,是他把自己儿子送到手术台,为了拉进与领导距离,他才是杀死儿子的凶手。
相比之下,凤霞、有庆、二喜等更让我们叹息,他们活着都在忍受着悲苦和贫寒,却也用身上熠熠生辉的善良,他们短暂的一生是生不由已的,弱小的无法决定自已的生死,他们与他们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刻画着中国人的朴实,善良,愚昧与韧性还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他们的父亲是沉默如老黄牛只知耕地却没有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能力。
他们的母亲不能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更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她是旧俗陋习的维护者,如许许多多传统妇女一样,一生勤劳,只有孩子与不争气的老公,没有自己。
如果把所有普通人的不幸都归于特定时期的偶然性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时代的特性也是大家共同的思想力量打造出来的,所以一个时代外在的文明程度是由其民族内在的共同守护的规则显示出来的,
我认为余华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书,是一本启蒙的书,我就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学会了思考。这本书会让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不停止思考。一个对苦难没有反思与自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在感受到大众生活的艰辛与他们的痛苦时才是让整个社会重视与不断良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