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故宫博物馆里的太和殿的趣闻故事(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传说和历史故事)

故宫博物馆里的太和殿的趣闻故事(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传说和历史故事)

更新时间:2024-03-30 00:04:35

故宫博物馆里的太和殿的趣闻故事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内。以下是关于太和殿的一些趣闻故事:

1. 建筑规模: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木结构殿宇,高 35.05 米,面积 2377 平方米,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整个殿宇。

2. 建筑风格:太和殿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形式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3. 建筑材料:太和殿所用的木材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纹理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4. 传说故事:据说太和殿的地基下面有一条“金龙”,因此太和殿也被称为“龙宫”。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和殿的建筑布局是按照天象设计的,寓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5. 历史变迁:太和殿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太和殿被大火烧毁,康熙皇帝下令重建,并采用了更加坚固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6. 用途演变:太和殿最初是皇帝举行大典、接见外国使节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后来逐渐演变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展厅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文物的珍贵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那张椅子。

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