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成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1.1定额成本管理的内涵。定额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测定单位承担的各项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标准,并用货币单位表示,再按特定的形式下达实施,然后进行考核并落实奖惩的经营管理方法。具体讲就是将材料费、办公费和其它费用捆在一起,实行总成本考核控制。总成本一分为二,一部分为日常费用,另一部分为机动费用(包括不可预测的费用和大型材料费用)。定额成本项目指工资、原材料、配件、修理费、水电费、管理费等。
1.2构建成本管理体系的思路。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就是以定额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对定额成本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识别,并把各个过程作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
2.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成本管理体系由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成本测算、成本分解、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和成本信息反馈等部分构成。各个部分作为成本管理的子过程和子系统进行管理,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2.1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由核算管理中心、核算单位组成。计划财务室、成本室为定额成本的核算管理中心,对定额成本实施全方位控制,不仅将成本指标落实到各核算单位,还将指标落实到了各业务部门及分管领导。各单位的所有成本费用与分管领导挂钩,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方法。
2.2成本定额的测算。成本测算工作是成本管理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本测算的是否准确、科学,决定着成本管理是否有效。成本定额的测定的主要依据是各单位往年的成本实际消耗情况、国家有关定额标准和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成本指标。定额成本核定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经验估计法、调查测定法、技术计算法、倒推成本法等。通常使用的方法为倒推成本法,就是将可以使用的费用分类切块,再按各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能和应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指标进行分配。对测算出的指标,要按系统、工作性质、类别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成册,做到干什么活,需要多少费用,都一目了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3成本指标的下达。定额成本的下达方法包括:方针目标的展开方式;生产(经营、服务、管理) 目标责任书的签约方式;以文件的形式公布。
2.4成本指标的分解、细化。由成本室制定出成本细化分解的指标,各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将定额成本层层分解,横向到物,纵向到人。横向到物,就是每一种材料、每一种物资都有明确的定额,不允许多耗用。纵向到人,就是从企业最高领导,到基层单位,到每个班组,每个职工都有费用指标,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成本指标,知道干什么工作,用多少材料,费用是多少。每一个人的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定额之内,那么基层单位乃至整个企业的定额成本自然就会完成。通过分解和细化成本定额,人人承担指标,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进一步落实各级成本责任,逐步构建起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体系。
通过分解和细化,成本指标分为四个层次,领导层为第一层;基层单位为第二层;车间、工段、班组为第三层;个人为第四层。严格实行不讲客观,坚持一包到底的原则。
2.5成本控制。成本指标的控制实现分级控制制度,形成三级控制系统。成本室负责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工作,各业务部门和各核算单位具体负责各自成本指标的控制;各班组、个人负责对所承担指标的具体控制。
成本控制方式可以是建立并实施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成本管理办法,加大修旧利废力度,推广使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等。要积极推行班组核算规范化管理,建立班组成本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各单位核算员定期公布每人的指标及班组指标完成情况、奖罚情况,并依据日常生产和核算记录对本期经济动态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出现问题的要制订出解决对策,提出进一步的工作计划与措施。
2.6成本核算。建立内部核算体系,以成本室为核算中心,各单位为核算单位,各单位的核算员为核算责任人,各职能部门负责所分管费用的核算。
成本核算程序为:成本室对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定额进行核算,各负有核算业务的职能部门对分管的业务进行核算,各核算单位成本核算员对本单位各班组的成本定额进行核算,各班组的计量员对班组内个人的成本定额进行核算。
核算方式是以材料单、各种本票、报销凭证等为依据进行核算。完善原始记录和各种账卡,统一班组核算台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2.7成本考核。成本考核由成本室和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方式是把核算结果和指标要求相比较,节约给予奖励,超支给予处罚。对日常费用实行双指标考核,即按成本指标和降耗指标进行考核,如果实际消耗大于成本指标,实行超一罚一原则;如成本指标大于实际消耗与降耗指标,实行不奖不罚原则;如实际消耗小于降耗指标,根据情况进行奖励。考核周期为一个月,具体办法是实行当月考核,奖惩情况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实行当月兑现或季度兑现。
2.8成本分析和成本信息的反馈。建立和实施成本分析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议,对本期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本期的经营动态做出准确评价,对好的经验要形成制度加以推广,对下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定措施加以预防和改进。同时要明确成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及时将各单位成本完成情况反馈给有关领导和各责任单位,使成本执行情况得到及时沟通和交流,逐步构建起成本信息反馈系统。
3.成本管理体系的特点
成本管理体系强调集中统一,通过合理授权来落实成本责任,同时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做到生产经营、基建计划统一制定实施,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各项专用基金统一调度使用,物资统一采购供应,对外经济合同统一签订,财务结算统一管理,劳动人事统一管理,工资统一核算,功过统一考核奖惩。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后,企业内部做到政令畅通,所属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方式由原来的完全行政协调变为以经济利益协调和行政协调相结合的综合协调方式。
总量大,利润率低是施工企业共同的特点。因此,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成为众多企业提高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施工企业由于着力于目标成本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内在品质整体提升,目标成本管理也因此成为成本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风靡于建筑行业。 目标成本管理的现状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是实现利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降低成本的关键就是要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施工成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目标值将施工定额进行逐项分解,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的雏形。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施工方法的改变,许多企业又将分解后的目标进行修正。 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无非是定额的分解、修正,修正、分解,久而久之就陷入了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不能再将目标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施工成本,而且要关注其施工结果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然而,在各项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施工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目标值成本,更重要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相对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一切目标成本管理的措施都以成本和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取舍的标准。 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 施工企业虽然重视目标成本管理,不断改进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许多施工企业开始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但无论从目标成本管理的现状看,还是从报价方式变化后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影响看,施工企业目标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多根本性的弊端。 目标成本测算滞后。在投标报价阶段完成拟建工程所需成本的预测,这是国际工程承包通行的做法。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仍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定额,跳过成本预测直接计算投标价格,结果对自己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够完成这个工程项目,或在议标时到底能作多大幅度的让步,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有幸中标,再对整个工程所需的成本进行测算,采用倒推法确定目标成本,结果使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可操作性。 在目标成本测算时,以实物工程分解代替生产力要素分解。现阶段,绝大部分施工企业在目标成本的测算过程中,受目标成本管理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够按照完成某一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生产力要素来分解,而往往只能做到对实物工程进行分解,或套定额、或让分包商报价。 在投标报价和成本核算时,经济与技术严重脱节。长期以来,由于对外投标报价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定额去进行计算,没有依据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来进行计算,不管投标的项目事实上是用一台塔吊还是用两台塔吊,不管是用单排脚手架还是用双排脚手架,都对报出的标价不起任何影响。同样,在进行目标成本核算中,往往对不同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案不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评估,这样就会使目标成本管理失掉了技术优势的支撑。 实际消耗数据严重流失。许多施工企业由于实施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为管理而管理,不注重目标成本数据的收集。因此,对于打一方混凝土、扎一吨钢筋、支一平米模板、做一平米石膏板吊顶、贴一平米瓷砖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人工和材料,到底需要用多少个机械台时等,缺乏系统的、完整的数据,这对快速、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造成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国外承包商却非常重视施工过程中成本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把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数据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工企业未能建立内部定额。施工企业由于不注重施工过程数据的收集,加之多年来一直使用国家制定的定额计价、报价,企业未能根据自身的状况建立自己的定额,企业无法实施真正的目标成本管理。 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投标报价阶段的目标成本预测。这一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并在预测成本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投标价格。 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阶段,首先要根据业主方面和市场上的各种实际的数据来测算该工程项目的预测成本。实际数据包括:工程量清单和技术文件;拟建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及周边的交通和经济条件;合同条款中有关工程的质量、工期和对于承包商的保函、保险等方面的有关要求;目前建筑市场上对于该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情况。对上述基本数据了解清楚后,项目的投标报价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出一个既满足合同要求又切实可行、比较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或者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包括该项目各主要施工过程的施工方案、项目班子的人员配置和对这些人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各种临时设施的规模、数量、规格;二是对该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劳动力和各种分包资源在市场上进行全面的询价;三是根据本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从公司原有已经实施过的同类工程项目中提取相关的成本数据。 投标报价阶段的项目预测成本要根据各个企业自己的内部定额,将预测成本分为两大部分,即实体工程成本和开办费。实体工程成本一般按分部、分项工程来划分编制,开办费是项目成本中受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影响最敏感的部分。为了准确地预测工程项目的开办费,首先应该停止使用以往以定额为基准投标报价所采用的管理费系数测算方法;其次要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对开办费的每一部分、每一子目进行具体的测算。最后,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确定需要在这个预测成本上加上的公司管理费、期望利润以及该项目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费用,从而组成整个投标的标价。 中标后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目标成本分解。这一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在投标阶段预测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从预测成本深化为目标成本,需要对业主要求、自身方案和分包价格三方面重新进行审视和调整。在评标、议标的过程中,业主可能会对有关的合同条款或者技术要求做少量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对工程成本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合同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对业主在议标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要求进行评审,根据业主对合同条件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调整,对投标报价阶段制定的预测成本进行调整。 由于投标阶段时间紧张,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不可能非常深入。因此,项目中标以后技术部门和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对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重新进行技术经济评审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在于其针对性,施工方案的优劣在于其经济性,工程技术人员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通过中标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评审、优化,进而对预测成本进行优化。另外,中标之后,应取得与分包商和供应商进一步进行价格磋商的主动权,一般来说可以从原先参加分包询价的分包商和供应商那里取得进一步的价格折让空间。 项目实施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已经确定的成本目标,并如实地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 由于目标成本是以投标阶段的预测成本为基础进行调整而得的,因此它须划分到不同的分部、分项和开办费的不同子目,以便于分解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有关的工程部位。同时,还要沿着时间的坐标结合施工进度的总计划,把成本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施工部位,或者某一个时间区段,各种施工资源的消耗要严格地依据已经确定的成本目标加以控制。在实际施工中的成本记录,要分阶段、分部门、分部位并与已经确定的成本目标加以对比,对于超过目标成本的资源消耗,要分析原因,加以纠正。 项目竣工核算阶段的目标成本考核。这一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评估、考核,并将项目成本的实际数据汇总上报,这项工作实际上是第三阶段成本管理的延伸。如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逐月都对施工实际成本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那么在竣工的时候,只需把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个分部、每个分项实际的成本加以汇总,就能得出整个项目实际总成本。再将这一实际成本与经过调整的目标成本进行对照,就能非常直观地看出这个项目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是节约还是超支。成本实际数据的汇总对公司今后的投标报价和后续工程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只有对每一个施工项目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成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才能形成公司自己的施工成本预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