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曾国藩与其亲友之间的书信来往汇集而成,书中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一个在官场打拼的读书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小事,如何看待自己与父亲、兄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朝廷,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修身,对自己如何自律,如何反省自己的过错。
2,西周初期姬旦《诫伯禽书》。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3,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4,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
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5,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写给其二姐所生子庞涣的,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家规家训传承,列举一些经典的主要有:
一、姬旦《诫伯禽书》
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三、刘邦《手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四、司马谈《命子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五、《诫子书》《诫外甥书》
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琅琊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七、《颜氏家训》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八、钱氏家训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九、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十、范仲淹家训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惊莫损,及早回头,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