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怎么理解 忠孝不能两全 的含义(忠孝不能两全深度解释)

怎么理解 忠孝不能两全 的含义(忠孝不能两全深度解释)

更新时间:2024-04-16 08:38:19

怎么理解 忠孝不能两全 的含义

“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话你一定听过,听过也就听过,却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深层含义。在家尽孝,在国尽忠,这是忠孝的基本含义,忠孝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尽忠尽孝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忠孝不能两全”又是难以跨越的一道咒符。

回想一下,我们是在什么场合听到这句话的呢?一定是悲情时刻,在战场杀伐剑拔弩张的凶险面前,战士夺口而出的恰恰是这句话了,你一定猜得到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为国尽忠,舍小家为大家。中国的兵,就是这样可爱。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选择牺牲小我。而这小我,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往往指的是家族。几十口人甚至上百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是中国特有的,是从周代宗族制度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兵与中国的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

而要领悟这句俗语的深层含义,你不得不了解中国的兵和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家族。中国的兵,在雷海宗先生看来,其演变轨迹无外乎先秦时代和两汉时代,其后的兵制是千载不易的。

“士兵”一词,虽是源于外来的意大利语,在中国是有特定内涵的。“士”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阶层,“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很高的。春秋时代的兵,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去当的,那时的兵文武兼修,当兵是无尚光荣的事,平民百姓是根本没有资格当兵的。这种血统高贵不以杀伐为目的的谦谦君子时代,到了战国一大变。国与国之间生死攸关,拼得你死我活。宗族制度的逐步瓦解,兵源发生了变化,国家鼓励每个成年男子当兵,这个时候开始了征兵。我们从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可见端倪,一名名叫黑夫的普通秦国士兵写在木犊上的家信暴露了这个士兵出身的低微,信的部分内容这样写道: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这样第一手的资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雷海宗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提到正是在秦统一之后,流民混入了兵的群体,开始兵匪不分,开了这一恶劣的先例。到了楚汉相争时代,士兵的成分变成了乌合之众,兵的质量进一步下降了。贩夫走卒,皆可当兵。汉初行募兵之制,汉武的兵源开始广泛起来,既有募兵、屯兵,又有外国兵和发囚徒为兵。中国的兵的成分及其演变,在雷海宗先生看来,主要是上述情形,至于其后中国的兵制,在隋唐而短暂实行半征兵的府兵制外,其他时代大抵脱不了前述要点。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家族,则又是另一种情形。春秋时代,宗族制度业已形成,是大家族的春天。只有战国的二百年间家族制度变得式微,到了汉代得到了恢复,从此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家族,成了我们眼中的理所当然。雷海宗先生按照时代特点,从丧制和子孙繁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由丧制牵出孝道,由此我们知道孝道是家族赖以存在的台柱之一,是家族制度根本性的中流砥柱。孝道是维系家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两者息息相关。

忠孝不能两全,牵扯中国的兵与中国的家族两大根基。兵的来源是家庭,家庭是家族的最基本单元。由此,我们知道,一句貌似简单的俗语,是有着深层含义的。而这种深层含义,在通读雷海宗先生的《中国的兵与中国的文化》,在我们的头脑上就变得尤其清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