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姓来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时有王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1、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2、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左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
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晋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规。士会食邑于随(今山西省介休)。
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以邑名为氏,是为随氏和范氏。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之字,是为隋姓,从此又分为随姓和隋姓,随、隋两姓源流相同。
“隋”姓是由“随”姓改来的,在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隋氏为大姓,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
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
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
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
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