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