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其中第一个就是变易。所谓变易,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假设天气预报,现在报上午的,下午就一定要变的。于人而言,最愚蠢的想法莫过于希望自己一辈子不变,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极其无聊的。人类最高等的智慧就是懂得世界时时在变,通过变化来经历吉凶,学会成长,并且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来适应变化。
不学易者不能为将相,这是因为懂了易经,就知道了变有一个秩序,有一个确定的原则。如果能把易经的变化程序搞通了,整个变化的大法则就通了。
相传,在秦国,有一个非常擅长相马的人,名字叫孙阳。这一天孙阳外出打猎的路上遇见一匹拖着车的老马向他迎面走来,起初孙阳没有在意,可是这匹马却在他的面前停了下来,并且叫个不停。孙阳觉得奇怪,便走过去仔细打量一番,才断定原来这居然是一匹千里马,只不过年龄大了些。
这匹马眼睛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与无奈。孙阳本就是爱马之人,神思相通之下便也替这匹马感到委屈。本来该是一匹可以驰骋战场的宝马良驹,却因为没有遇见识马之人只能默默无闻地拖一辈子车,平白消耗着它的体力,也磨灭了它的锐气,这番大大材小用实在是令人可惜!
这件事对孙阳感触颇深,为了让这些千里马不被淹没,他倾尽自己平生的只是与经验写成一本书《相马经》。这本书详细记载和介绍了千里马的种种特征,并且还配有各种马类的形态图,目的就是为了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发现,也为了自己的一身相马术可以流传后世。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后心想,相马原来这么容易,我一定要相一个千里马给父亲看。于是,他就拿着这本相马经四处寻找千里马。他按照书中所画的图形去寻找,发现没有完全一样的。就又按照书中所描述的特征去找,终于在野外找到了完全符合书中特征的。但当她颇为炫耀地把这个东西带回家给父亲看时,他的父亲孙阳却气的险些一命呜呼。原来,儿子费尽千辛万苦,按图索骥而来的居然是只癞蛤蟆。
这个故事讽刺的就是那些不知变通,一味因循守旧之人。孙阳的儿子只知道照着父亲的描述去寻找千里马,却不知千里马为何物,最终居然找了只癞蛤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样看来, 非变不可果然是一种非学不可的原则,若是不知变通,那就要像孙阳的儿子一样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