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一些词汇的意思同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以您提到的几个词分别进行说明:
虽——是即使的意思,比如“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中的“虽”;
患——是担心的意思,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等内容中的“患”;
匹夫——这个词在古代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勇无谋的人,而更多的时候是指平民百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匹夫就应当是后一种意思。不过,匹夫这个词现在也经常使用,意思同古代没有太大变化。
戚戚——是指忧愁、忧怨的样子,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2、夺:改变,换。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弟子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读解: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论语·子罕篇第九》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
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那就是军事家孙子,《孙子·军争》中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5] 意思是石头的坚硬怎能“夺走”?
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
这两个“夺”,全是“改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