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所以被称为“亚圣”,是因为在儒家,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道“圣人”,作为祖师爷,孟子作为儒家门徒就算学识和成就相当也无法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圣人之下的“亚圣了”。
孟子名辆,是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890年,死于公元前305年。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第三传学生。
孟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在各国得到确立,孟子属于从贵族阶级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的改良派,所以,他既有旧的保守思想,也有新的改良思想。他对商鞅等人的变法活动不满意,对劳动人民的反抗也表示反对。他的一套学说,使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孟子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也是从教育入手,广收门徒,经常带着数十辆车,数百个学生到处奔走,到齐国、宋国、鲁国、魏国等,但收获不大,他那套主张没有被采用。晚年时,他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政”呢?“仁政”是从孔子的“仁”发展来的。它从稳定统治者的地位出发,认为君主必须实行“仁政”,与老百姓同忧、同乐、同好,应该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反对以强欺弱,对残暴的战争深恶痛绝。他十分憎恨暴君,认为对不行“仁政”的暴君,人民有权诛杀,像周武王杀商纣王,不是杀国君,而是杀独夫。这种仁政的主张,表达了孟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应该肯定的。孟子“仁政”思想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这里的“民”是指“臣”,但是把“民”放到封建君主之上,这在当时是十分不简单的。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国君待臣下像兄弟,那么臣下对国君就会忠心耿耿;国君对臣下像狗和马一样不尊重,那么臣下对国君就会像过路人一样冷淡;国君若把臣下看作轻贱的东西,那么臣下待国君就会像仇人一样。所以,他认为,向商纣那样的暴君应该杀掉。但他又认为,国君应该坏到像商纣那样,才能由臣民们讨伐,但一般老百姓是不能起来造反的,这表现他的“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与落后的一面。但是,孟子的这一思想,为历史上许多对社会不满、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所利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孟子“仁政”理论有一个基础,是他所宣扬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说善是天生的。为什么后来人们又做了坏事呢?那是由于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而后天出现的。为了使人们的“善”得到发扬光大,孟子主张要做到对外界一切事物都不动心,没有任何欲念,这样就能保持为善的“浩然之气”。这种思想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认为劳动者的心也是善的,只要培养这种善心,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这就等于否定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界限,有进步意义。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一向把他看成是儒家的正统继承人,所以他被尊为“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