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 属于我国汉族八大民系中的一支,这一民系个性鲜明、分布面广,对中国的历史甚至世界华人史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客家人根在中原,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从西晋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经历五次大规模迁徙和不断零星的转移,开始驻足赣、闽、粤交界地区,以后又逐渐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 现在客家人已经遍布于我国赣、闽、粤、川、桂、黔、湘等省和自治区,还有的漂洋过海,散居于东南亚、美洲、中南非洲等地。目前共有六、七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客家人的迁入一同带来的还有客家人的语言、文化、民俗、生活方式等、当然也包括客家特有的建筑形式。 客家话就是客家人所说的客家语言。 客家话的形成及其特点: 俗话说,“入境问俗,方言为先”。客家人讲的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 ·客家话的形成· 客家话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关于客家话的形成,研究者认为,这与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分不开。 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中原士族,那 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族的北方官话——河洛话。西晋以后,他们渐次南迁,先是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里,恪守中原文化的客家先民,在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的几百年间,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话,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话”——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 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他们在南迁过程和定居之后,与操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的人们交往中,又吸收了这些方言,不断丰富自己。 到了宋末、明初,他们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以后,随着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汉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同时,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时基本形成了。 客家话称我、你、他为“涯、你、他”,其中尤以“涯”最为特殊。于是,一些操粤语的人称客家话为“涯话”。由于客家话称“什么”为“脉个”(或写作“么个”),又被戏称为“脉个话”。那么,客家话有什么特点呢? ·客家方言的语音· 客家话有17个声母,74个韵母,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6个声调。 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客家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特别是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人虽讲共同的客家话,但是,由于他们广泛分布在粤、闽、赣、湘、桂、川、琼、台、云、贵等省区,各地客家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也有所差异。为此,客家方言便以梅县话为标准语音。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客家话广播,也用梅县话播出。这不仅因为梅县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人口集中,文化发达,而且,在第四次、第五次客家人大迁移和移居海外的华侨中,大多数也是从梅县地区迁出去的缘故。 ·俗语、谚语、歇后语· 客家话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俗语,如“软脚蟹”、“共笼贷”(一路贷)、“神神经经”、“弄古弄怪”(搞名堂)、“打卵见黄”(形容性急)、“养蛇食鸡”“天晴防落雨”、“狗瘦羞主人”、“一尺风三尺浪”、“男人百艺好随身”、“讲得三国来,豆腐做哩一锅”。 谚语,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人心高过天,想哩皇帝想神仙”。“唔读书,瞎眼珠”。“读书爱专心,一字值千金”。“你有春风,涯有夏雨”。“相骂莫帮言,相打莫帮拳”。“坐成懒,睡成病”。“单丝唔成线,独木唔成林”。“白日喊打虎,夜晡怕老鼠”。 歇后语,如“花钵种树——难成材”,“满塘鲫鱼——么锂”(么,无;指无理),“黄牛食草——吞吞吐吐”,“哑吧讲话——指手划脚”,“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排骨炒豆腐——有软有硬”,“擎伞戴笠——多余”,“黄连树下弹琴——苦中求乐”。 我就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