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三大理论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往往需要损失一些时间,而节省这些时间所获得的收益,比我们看到时所想的要大得多。当人们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时,他们通常会逗留一段时间。新工作刚开始,很难一下子就努力起来,总是心不在焉。耕种小农地的农村织工,从织布机转到耕地,再从耕地转到织布机,会浪费很多时间。”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人独立制造针,从钢丝的拉直、切割、磨尖、打孔,可能一天都做不出一根针;如果十个人分工,一天可以做48000针,平均每人每天4800针。这样,通过分工,生产率可以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其次是“看不见的手”理论:“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求饶,而是因为他们的私利。”他说,面包师要想买啤酒,就得烤面包赚钱。酿酒人如果想买面包,就得酿造啤酒。所以,当每个人看似狭隘地关心自己的利益时,自然会生产出别人需要的产品。就这样,每个人都像被“看不见的手”驱使一样,不自觉地推动了他人的财富。
最后是比较优势理论: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的优越性必须大于农业。在农业方面,富国的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比穷国大很多,至少没有制造业大。他认为,即使在最富有的国家和最贫穷的国家之间,任何国家之间都有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增加财富。
答:亚当斯密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组织生产的一种方法,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因为劳动者可以更熟练地完成某些加工任务,而且还能引入更专业化的机器设备来完成精度更高的工作。劳动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具体地说,分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 过程中技术上的联合方式,即劳动的联合方式,简称劳动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它属于生产力范畴。
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理论是一种理论,经济学家配第曾在其经济著作选集中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生产要素是社会创造价值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在经济中的价值可以从劳动在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来,劳动与资本、土地等共同被称为生产要素。
宏观调控理论: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