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与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原因是什么

与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原因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3-31 04:17:01

与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原因是什么

“大湖效应”是气象学中的一个专业用词,其定义通常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或海洋),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较多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降雪的形式出现。“大湖效应”是一种很常见的天气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大湖效应”从定义来看是一种加剧大气降水的现象,一般来说要让大气产生降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二是要通过空气运动让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从而产生降水。而冬季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往往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较少,从而产生的降雪量也不大。

但是,如果冷空气能够经过未结冰的大片水域,那么由于比热差异,往往冬季湖面的温度较高,产生水汽的蒸发,从而进入空气中,增加了冷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当含有较多水汽的冷空气,到达湖泊对岸时,由于又碰到很冷的地面或地形的抬升,从而产生较多的降水(雪)。

这种“大湖效应”的产生,显然需要较大的水面,也就是说湖泊的面积要较大,太小的湖泊,则不容易产生此现象。另外由于是冬季冷空气经过湖面,然后要产生降雪,所以形成这种效应的湖泊应该位于中纬度地区,热带湖泊由于常年如夏,而寒带湖泊在冬季则会湖面冰封,都不能产生“大湖效应”

那么,在全球范围内,能产生最明显“大湖效应”的湖泊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北美的五大湖,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究其原因一方面,北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总面积达24.52万平方千米,水域广阔,能够产生充足的水汽。另一方面,由于北美中部平原地形贯通南北,使得冬季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势力强劲。

答:大气。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一般为层云,层积云或大片积云。一般冷气团在五大湖区上空行进一半时,就会形成云,并随气流向东漂移。之后,大气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水,由于下层空气温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降雪地点与降雪量
降雪地点取决于使云移动风向和风速。风速决定了暴风雪行进的距离,风越强烈,其携带的水汽走得越远,晚秋与初冬时节,其行进的距离最远。 降雪量取决于以下因素:冷气团与水面的温差,温差较大时,水温越高,冷气团温度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雪量就大,一般在12月和1月容易出现这种温差,也最容易产生暴风雪;冷空气在水面行进的距离,即吹程也会影响降雪量,冷空气与暖水面接触时间越长,气团就会携带越多的水汽。 如果水面结冰,水汽供给停止,大湖效应就会停止。
大湖地区的大湖效应
2001年圣诞节前夜,一场暴风雪袭击了纽约州。到新年这一天风雪结束时,水牛城积雪深达82.3英寸(2米),这真是一场特大暴风雪,极具破坏力,但也不足为奇,水牛城人已习惯冬雪这样的暴风雪,且不止一次袭击过该城。1937年12月,一天之内,整座城市积雪深达4英尺(1.2米)。
2002年12月2日,轮到纽约的艾斯威尔了,仅一场暴风雪,积雪深度就达26英寸(66厘米)。2002~2003年冬季北半球要比以前寒冷,暴风雪尤为严重。1月10~12日,纽约州西部每小时降雪速度为4-5英寸(10~12.5厘米),水牛城南部某县的降雪速度为每小时24英寸(61厘米)。几天后出现的另外一场暴风雪,在奥斯维戈,9小时之内,降雪24英寸(61厘米),在西黎登为40英寸(1米)。奥斯维戈经常降雪,1966年1月27~31日的那场暴风雪,积雪深达8.5英尺(2.59米)。 1976~1977年冬季出现了另外一场暴风雪。1月,纽约州的胡克积雪深达12.4英尺(3.78米)。那年整个冬天,胡克积雪总计达39英尺(11.86米)。这个深度可以埋掉两层高的楼房。 密歇根州的部分地区一个冬季降雪深达33英尺(10米),整个州的平均积雪深度为16英尺(5米)。降雪量当然不是每天比较平均,很大一部分是在暴风雪期,特别是有雪暴出现时产生的。
所有这些地区都在五大湖区东部,这里的严重降雪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明尼苏达东部、西部的马尼托巴到宾夕法尼亚,纽约,安大略东部和东部的魁北克,以雪的形式降落的水汽其实来自五大湖区。这个地区有一个雪带从湖边开始一直朝下风延伸达50英里(80公里),这个地区的降雪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大很多。
欧洲与亚洲的大湖效应
因为大湖效应的缘故,其他任何大陆都无法同北美洲东部的雪带相匹敌,因为没有任何大洲拥有像五大湖区这样处于绝佳位置的水域。 这并不是说,欧洲与亚洲就没有大湖效应。每年秋天,西伯利亚气温下降时,寒冷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下沉,产生了大面积的冷高压。大气从冷高压向外移动,穿过俄罗斯的拉多加湖,向西穿过芬兰湾、波罗的海,寒冷的大气与较为温暖的海水相互接触,获得了水蒸气,到达瑞典东岸时,这些潮湿,相对比较温暖的大气在穿越海岸后开始冷却,在该国东南部形成降雪。西伯利亚冷空气向东流动,远离冬季高压中心,穿过蒙古高原和戈壁沙漠,给中国北方带来了干冷的天气。冷空气穿越海岸,在北部集结了来自日本海的水汽,在到达日本的本州和北海道的西海岸时,温暖的黑潮暖流,使海水温度升高,大气相对比较潮湿温暖。当大气穿越日本海岸时,被迫绕过高山,沿海岛西侧前行,并开始降雪。 往南,西伯利亚冷空气穿越黄海,获得水汽,在朝鲜半岛西部和山东半岛北部聚集下来,形成降雪,由于冷空气穿越黄海水面的距离比日本海要短,效应相对弱些.
中国的大湖效应
2005年12月4日山东威海暴风雪。在中国,大湖效应降雪通常被称作冷流降雪。中国只有在山东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会有大湖效应降雪,并且效应比以上这些地方都要弱,但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形抬升作用会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强,甚至引发暴风雪。2005年12月4日~21日,连续多场暴风雪袭击了山东半岛北部的威海和烟台,其中威海在几次暴风雪中总降水量近100毫米,积雪49厘米,导致交通几近瘫痪。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