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咱这里说的4月,指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或者公历。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朝时,古人就已经有了日历。
当时的人们发现,月亮从圆到缺,其变化周期是固定的,大概在29天12小时左右。根据这一现象,殷商时期的人们创造了一种日历,叫殷历,也叫阴历。但时间一长吧,这阴历的问题就出来了。原来,按阴历来算,一年只有354天,比实际天数少了11天。
这种谬误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最终无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据史料记载,到了西汉时期,张衡改进了浑天仪,从而使人们对太阳的认识规律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把太阳的黄道面分为24份,每15度为一份,也就是一个节气。这么一来就产生了24个节气。而清明节,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这种日历是按太阳的变化而制定的,同时又保留了阴历的某些特质,所以被称为阴阳历,简称阳历。很明显,清明节,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换句话说,在阳历中,清明节指的不是特定的某一天,而是太阳运行的某个时刻。于是我们知道了,只要太阳的运行规律不变,那清明节的时间也就不会变!这里还要纠正一个误区,那就是,咱这里说的阳历,不是指公历。
各位看官可知,公历是公元6世纪时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制定的,以耶稣诞生的日子为公元元年(但当时的传教士似乎算错了耶稣的出生时间)。在公历中,这一天,是天地万物复苏的日子,在雨水的冲刷下,万物清洁而明净,所以叫清明。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以前,清明节是适合踏青的日子。
当时的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又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所以到了清明,正好趁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出来走走,既能亲近自然,又说不定会遇上一次好姻缘。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的兴盛,“忠孝”文化开始浸润清明节。再加上佛教的寒食节正好也在此时。于是清明节又增加了一个新功能——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