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李鸿章绝命诗及译文(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全文解释)

李鸿章绝命诗及译文(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全文解释)

更新时间:2024-02-02 17:00:11

李鸿章绝命诗及译文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传为李鸿章死前口述,无题。后称为“绝笔诗”、“绝命诗”或“遗诗”,但在史料中难觅此诗。此诗在李去世近六十年后才出现,目前查到的最早出处为台湾著名史学家高拜石《南湖录忆》。也是这首“临终诗”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据。

晚清重臣李鸿章文人出身,书生带兵,他本人年少科第(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时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北上准备第二年的乡试。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里面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句气魄宏远,世所传诵。

观其一生无论早年读书还是中年带兵戎马倥忽时,都喜欢作诗抒怀,如《二十自序》、《入都》、《舟夜苦雨》、《晚江即事》、《游鹿洞归途感赋》、《夜听四弟吹笛》、《万年道中寄镜蓉琼芝二女并示静芳侄女》、《鞋山阻风》等,均水平不低。晚年日理万机作诗相对较少。

此“绝命诗”写李一生为国操劳,四方奔走未曾歇息,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慨叹几百年来国步多舛国势衰微而民生多艰,个人竭尽孤忠以力挽狂澜而终于在萧瑟秋风中老去,眼看空荡荡的拜将坛只剩下旗子在残阳夕照中飘动;大局着实堪忧,乃殷切叮嘱后继者:国境上战云犹在,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此诗水准和情境比较符合李的情况。但此诗不见于李鸿章的后人、好友编纂的李氏文集,甚至《李鸿章全集》也为见此诗的身影。

有关史料表明,李鸿章临终前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只言片语都有人做详细记录。他临终前留下的上奏清廷的遗折和遗言都被记录整理,如果李鸿章临死前有此诗,必然被记录。

此诗最早的载述者高拜石出生于1901年,也就是李去世的同一年。高写文称李鸿章“易箦前……吟有”此诗。

按照诗言志来说,以此诗之气魄和高度或只有李鸿章能为之。

据高氏《南湖录忆》(第一集)中有《李鸿章泪盎秋风》文一篇,记述李鸿章“易箦前”(即临终从换床)吟有七律一首,高氏叙述如下:“辛丑九月,李鸿章呕血死于燕都之贤良祠,易箦前,惓念危局,老泪纵横,吟有:‘……’凄恻辛酸,无穷愤憾,而于暴俄迫签苛约,犹痛其遗患无穷也。”高氏接着又记叙李于庚子之变后奉旨入京收拾残局,“甫抵津门,与迎候之周馥等相晤,执手唏嘘,竟至号啕大哭”。

在记述李鸿章一诗、一哭之后,又复概述李在庚子前后事略,又写其幕客茫肯堂有诗纪之,句云:相公实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己如丝。

文中“茫肯堂”应为范肯堂,即范当世,初名铸,字铜士、无错,号肯堂、伯子,近代著名诗人。范氏曾被李鸿章延请为府上当家庭教师,比较熟知李鸿章,彼此情谊颇深。

高所引范诗,实际上是写李鸿章过津门大哭一事,与李鸿章“临终诗”并无关系。

“曾是卅年辛苦地”这句即可证明写的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近三十年的历史。

仅从高氏这一记述来看,有“诗”无证,所谓所谓李鸿章“临终诗”属于自说自话,孤证不立。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康有为悼李鸿章的一首诗,但也缺乏史料支持。

单从诗而论,这首诗工整有致,对仗、韵律协调,也契合李鸿章生平、学识、功业、遭遇和心境,且诗的气魄也比较宏伟,苍凉日暮,确非凡品,但真伪存疑。

李鸿章少年科举及第,文采出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除了写诗,他的公文奏折和对联也比较有知名度。

当年其在曾国藩幕府,曾经帮助曾国藩修改奏折,将其中的“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稍一变动,情景迥然。清廷非但没有怪罪曾国藩,反而对其嘉奖鼓励了一番。

同治元年李鸿章为曾国藩具折严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翁氏在道、咸、同、光四朝数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翁心存、兄翁同书皆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门第鼎盛。李鸿章在奏折中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此折上后致翁同书论死,后死于西北流放期间,其父翁心存也急病死,也种下了与翁同龢不合的种子。

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作为疆臣之首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晚年又荣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后,他自撰一副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 自得之形尽显联中。

保定直隶总督府两边的楹柱上留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上联: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下联: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山西乔家大院的大门上曾有一副铜板镶嵌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相传乔致庸认捐了十万两白银用于北洋舰队建设。李鸿章赠此联。

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李鸿章力图避免战争,被抗法人士罗列了“六可杀”理由。李鸿章自撰对联一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死后,清廷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职地修建十座祠堂,以示隆恩。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有今人书写的据称是李鸿章所撰的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即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便作地上神仙” 。

有人认为这是李鸿章被免职在家时所写,也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副联句。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