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约翰·马丁和沃特·布莱坦研制出了晶体管的最早式样,即点接触式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不仅能完成以往真空电子管的大部分功能,且比电子管效应高、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只有电子管的1/200)及功耗小(只需电子管耗能的1/100)等优点。
1951年,巴丁和布莱坦的同事威廉·肖克莱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面接式晶体管,弥补了点接式的不足,成为后来所有各种晶体管的发展基础。晶体管的出现很快被证实是电子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主要构件是一块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用得最广。向高纯度的半导体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能影响材料中电子的迁移率,并使它有可能制成一种小型的层状器件,在这种器件中部分流过的小电流可以控制在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从而产生放大效应。晶体管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的结构。因其体积小,发热少,所以能用以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之类装置的复杂线路。
1956年,三名发明晶体管的物理学家巴丁、布莱坦和肖克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70年代初,晶体管已完全取代真空电子管而成为电子工业上的一项基本产品,每年产量达数十亿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