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你所提到的《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以下是对短篇小说《罗生门》的解析以及它的作者芥川龙之介的相关资料:
首先是《罗生门》的解析
罗生门位于朱雀大道南端,可以说是京都的门户了。芥川让他的故事这儿上演,就等于扼住了日本国的咽喉,让它翻翻白眼,让它露出丑态。《罗生门》就是这样一部简短的强盗心史,芥川以细腻的笔法画出了一个强盗的蜕变过程,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恶一点点上升,最终取代了最初的犹疑。
时间很短:某日傍晚。
地点很小:罗生门内。
人物很少:家将和老太婆。
情节很简单:家将在罗生门“避雨”,发现一拔取死人头发谋生的老太婆,便也来了“勇气”,剥夺了她的衣服扬长而去。
“避雨”是整个故事的前提,也是整个故事的支点。
小说第一句就从“避雨”切入: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但是作者接着就说,罗生门虽为交通要道,却因连年天灾荒凉不堪,成了狐狸和强盗的窝点,甚至成了抛弃无主尸体的地方。“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也就是说,即使下雨天,肯到罗生门来避雨的,也只有家将一个人。这家将穿的是洗旧了的宝蓝袄,右颊还有一个大肿疱——这样一个落破的人,坐在罗生门的台阶上,“茫然地等雨停下来”。他为什么“茫然”?担心雨下得太大太久?显然不是。
当时京城一片萧条,家将已被多年老主人辞退了。作者解释得很清楚: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所以家将的避雨,说正确一点,便是‘被雨淋湿的家将,正无路可走’。”家将“无路可走”,并非被雨逼的,“明天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根本原因。所以,他要在“无办法中求办法”,而要“在无办法中求办法”,只有“不择手段”。而“倘若不择手段”应该怎么办?“家将反复想了多次,最后便跑到这儿来了。”直到这时,家将来罗生门“避雨”的目的才算明了:原来这厮要“走当强盗的路”。当然,这个时候,他的强盗之路还停留在“倘若”的阶段——
“可是这‘倘若’,想来想去结果还是一个‘倘若’,原来家将既决定不抉手段,又加上了一个‘倘若’,对于以后要干的‘走当强盗的路’,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家将已失业四五天,几天下来,沉睡在内心的强盗意识渐渐苏醒,而现在,雨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使其可以跑到罗生门寻找机会。当然,这时的家将的还是消极的、犹豫的,至于他会“打了一个大喷嚏,大模大样地站起来”,不过是刻意摆出的一副坦荡荡样子,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几个“大”字其实正暴露他内心的卑琐和怯意。有一种译本在这里以“慵懒”取代了“大模大样”,两种译法似乎相去甚远,不知哪个更为确切。单从“慵懒”看,似乎只显示了一种表面现象,难道家将来罗生门只是为了避避雨,只是为了安安静静地睡一觉?显然不是。但是既来到罗生门,家将总还是不甘心,所以他作出在此过夜的打算,上楼了。
“楼上即使有人,也不过是些死人。”家将既然这样判断,为什么还那么留意腰间的刀,不让它脱鞘出来?可见家将是害怕弄出动静,否则,这个穿着草鞋的人,就不用“像猫儿似的缩着身体,憋着呼吸窥探上面的光景”。在另一译本中,这句话译为“像猫一般蜷缩着身子,摒息地窥视着楼上状况”,比较起来,“蜷缩、摒息、窥视”显然不如“缩着、憋着、窥探”具有动感,“缩着身子”与前文“大模大样”对应,家将开始露出真正的“小”了,而“憋着呼吸”比“摒息”要传神得多,想想那家将也憋得怪难受的,还得鬼鬼祟祟地往“窥探”。看来家将确实心怀鬼胎,否则他怎么会这样走近那些“死人”?在我看来,家将不过是在试探着寻找同类的气味而已。
果然,家将上楼后,首先遭遇到的便是强烈的尸臭,这让他本能地掩住了鼻子。紧接着,家将先后产生了三种心理/生理的交互感应:
家将发现尸首堆里会蹲着一个老婆子,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夺去了嗅觉,对他来说,腐尸的臭味暂时闻不到了,因为他全部注意力都投到老婆子身上了;看到老婆子在窥探一具女尸的脸,家将既恐怖又好奇,因此一阵激动,结果连呼吸也忘了;看着老婆子一根一根地拔下女尸的头发,家将的恐怖又一点点消失,转而怒气一点点上升——对一切罪恶的反感愈来愈强烈,所谓“恶劣之心”(译作“憎恨邪恶的感情”似更明确)如松明般烘烘地冒出火来。
这种情形使家将的正义感突然回光反照:
“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问起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面对拔死人头发这不可饶恕的罪恶,家将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当然,这里只是暂时的忘却。这时家将扮演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小丑角色。可是让家将感到意外的是,老婆子对他的威胁毫无反应,“像哑巴似的顽固地沉默着”。这倒让家将冷却了似火的“怒气”,变得和气了。
老婆子回答了:拔了头发,是做假发用的。
这样的答复“竟是意外的平凡”,使家将“一阵失望,刚才的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家将为什么会“轻蔑”?也许老婆子的说法不是他所预期的大罪恶?老婆子的辩解更进一步消解了家将的“恶劣之心”,也彻底消解了他做人的底线。
于是,家将的怒气化为勇气。这是刚才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是不同于刚才逮住老婆子的另外一种勇气:
“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所以老婆子的话刚说完,家将便“讥笑”,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抢走了老婆子的衣服。强盗就这样产生了。
……A(女人)把蛇肉晒干当干鱼卖→B(老婆子)拔A(女尸)的头发做假发卖→C(家将)抢B(老婆子)的衣服……
在“A→B→C”这一链条中,罪恶总被谅解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不这样干(做恶)就得饿死,没有法子嘛。”而以恶对待恶往往又使后恶者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种成伪正义的快感。《罗生门》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凶相怎样一点点显露的,同时还表明:强盗不会承认自己的罪恶,强盗总能为罪恶找到借口,要么掩盖,要么否认,要么耍赖。因为天灾,因为人祸,因为信仰丧失,因为饿着肚子——这样他就不必为自己的恶行承担罪过,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指责受害者。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结尾说:“谁也不知道这家将跑到哪里去了。”从倭寇到日本鬼子,其强盗行径当然不是一个罗生门所能遮蔽的了,不过,日本还有一个靖国神社,这个供奉着甲级战犯的地方,成了日本人消解罪恶、滋养罪恶的“罗生门”。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过,日本人自1945年以来很少做出努力,使邻国减少对他们的怨恨,日本人缺乏认罪感。比如,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就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他虽承认日本过去对中国有过侵略行为,但坚持“上次世界大战及战前日本的所有行为不能都断定为‘侵略’”。
早在八十五年,芥川龙之介就看透了日本人的这幅德行,所以他写《罗生门》,让日本强盗在自己的国门现身说法。
以下则是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作品的相关资料:
《罗生门》作者 芥川龙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他刚出生妈妈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抚养大。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毕业后通过教授英文和作报纸编辑维持生计。1914年他发表了《罗生门》。夏目漱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在夏目的关怀下,1916年他发表了《鼻子》。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统治者的摧残。
1921年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个月,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并终生不愈。回到日本后。1922年他发表了《竹林中》。作品与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结构类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调查采集的各方的证词与说法。不同的是《月亮宝石》最后澄清了事实,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证词某些地方重合却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圆其说。整个作品弥漫着压抑,彷徨,不定向的气氛。这反应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后,由于病情恶化,芥川龙之介常出现幻觉,当时的社会形式也右转,没有言论自由。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压抑,如《河童》。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7月24日作家自杀身亡。
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寛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奖”(直木赏)齐名。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将芥川的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而为一,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使日本电影走向世界。此后,“罗生门”更成为对于扑朔迷离的、各方说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词。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罗生门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药粥(芋粥) 1916年
烟草和魔鬼(烟草と悪魔) 1916年
戯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丝(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狱変 1918年
邪宗门 1918年
魔术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薮の中) 1921年
轨道列车(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鹤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话(侏儒の言叶)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齿轮(歯车)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