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承不同
世家大族是门阀大族的前身,前者的政治权力不是合法世袭的,要通过察举的形式来粉饰一下,而后者则是生来就有政治权力的世袭贵族。
2、选取制度不同
汉主要是靠裙带关系,都是皇亲国戚。而晋的门阀大族主要是对建立晋朝有功的后代。权力世袭,官职世袭,把持了察举制。晋少有显赫的皇亲国戚。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汉代,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察举是汉代低级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制往往只注重所举之人的出身和家世。于是,豪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纷纷互相推荐亲属故友。同时,士人为了做官,也往往投靠依附于豪族,建立师生关系,成为豪族的“门生”,而豪族则被称为“宗师”。
豪族往往会将有利于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生荐举为官。 征辟制,是指一些官吏本人,可直接选拔人才到自己官衙中做官。同样为选官与入仕的重要途径,征辟制为豪族发展个人势力开了方便之门。这样,他们便征辟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为官,被称为“举主”,而被征辟者自然要依附于“举主”,被称为“故吏”。两者之间形成了隶属关系。故吏依附于举主,往往要随同举主出征、调转。
历史影响
这些选拔官吏的制度,使豪族子弟顺利进入官场,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这些家族还利用这些制度,把较小的家族或某些中小地主以“门生”、“故吏”的名义招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个以某一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同时,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经学兴盛。不少著名的儒者,世代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业,而且形成了学术垄断。他们授业范围广泛,许多官吏都出自其门下。受业者以弟子自居,弟子的弟子则为门生。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样,就在大小官吏之间,涂上一层师生色彩。这些大族累世为高官,累世传授经学,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