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因材施教”是多数教育学家一致认同的教育观点。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某一节课或是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在这个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而老师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
而在具体的小学阶段英语课堂中,老师想要上好一节英语课、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阶段——抓好预习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不可否认,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不过,我一直认为,英语的预习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单是要求学生看课文、背生词,或许会有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预习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孩子的英语能力发展要求。
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的预习内容很有可能在课前就把学生“劝退”。
老师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更有趣味性的形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课中阶段——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实施多向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是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很高,有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也会使得他们很自然地想与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也会直接提出。
老师们可以利用好这些特点,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不仅是师生之间,还要注意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想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必定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式权威,向沟通型课堂转变。
3、课后阶段——及时复习,多资源辅助学习
在课后的复习阶段,除了做课程相关的练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反思。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反思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反思,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知识;老师通过反思,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弱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现代化学习资源的利用也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之一。英语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仅靠课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够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来辅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