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三农工作计划及措施汇报)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三农工作计划及措施汇报)

更新时间:2023-12-23 21:58:10

三农工作规划和目标

农村发展关乎九亿农民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正如某位企业家所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先为“三农”工作确立了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金融“造血”是农村脱贫必不可少的动脉血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但也应看到,2018年的涉农贷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农户生产经营类贷款余额为5.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17年末低了4.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3万亿元,但同比少增8543亿元。

农业领域的投入,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先天风险。同时,农民还受知识、技能等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这或许是涉农贷款“说易行难”的主因所在。因此,需要国家在涉农贷款上探索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风险兜底机制等,从而激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个小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红线,同时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合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笔者认为,要确保农村在2019年“增产又增收”的小目标,还需在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出上下足文章,包括在条件许可地区,加大农业规模化运营的探索,推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应用,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推动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低效能种地模式,加速向科技化助力、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产业化蓝领模式转型。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向土地要更多的效益,这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推动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黄土地变成农民的真正资产,释放更多市场价值。

第三个小目标,推动农村共享技术发展红利,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技术普惠已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的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具体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国家主导的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用,加大农村相关配套建设;二是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下乡,力争实现互联网企业获得新增市场与农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双赢”结果。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村的“造血”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改革、技术下沉实现农村“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三个“小目标”体现了中央一号文件“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初衷,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就是加大投入与加速创新并举,争取早日实现农民全面脱贫致富的愿景,让农村、农民、农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和内需升级的又一驱动力。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