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简写(敦煌莫高窟历史背景20字)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简写(敦煌莫高窟历史背景20字)

更新时间:2024-02-21 07:03:27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简写

敦煌石窟,是社会化了的佛教活动场所,它通过对公元4至14世纪敦煌地区佛教活动的记载,反映了敦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到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现就如下几方面作些简单介绍。

一、 佛窟营造是历史上一项社会活动

敦煌石窟(以莫主窟为例)最早是因僧人们修行之需而建,最初只是部分僧侣修行的场所,文献中记载为乐僔、法良创窟。大概是北凉占领敦煌的公元421年至433年间,北凉王沮渠蒙逊统治时代,有计划、有组织地一次性建成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成体系的莫高窟一组洞窟;公元525-576年间,先后坐镇敦煌的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和北周宗室建平分于义各建造一大窟;史称“群臣缔构而兴隆”。从元荣、于义等倡导并身体力行开始,“尔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一千年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投身于敦煌石窟群的营造,佛窟营造成为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况在九、十世纪的瓜沙归义军时代更为突出。

根据文献记载,佛窟的名称前多冠以窟主之姓而称某某家窟,包括僧侣窟也是如此;官宦所建窟更是家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官宦或贵族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写,作为家窟的佛教石窟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在一般佛窟的营造过程中,窟主与施主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也体现了当时这种社会化的特征。

二、 石窟艺术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与社会现状

公元5世纪前期,北凉王沮渠蒙逊在所占领的地区大造佛像,敦煌石窟现存的他统治时期所建一组洞窟,也被佛教史籍记为他“敬佛”的事迹之一。沮渠氏所谓的“敬佛”,完全是一种需要,为此目的不惜一切,甚至留下许多贻笑千古的丑闻;而目的达不到时又砸佛像毁佛法。但他是一方君主,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社会。

莫高窟第285窟被认定为当时的东阳王元荣所建大窟,其中理由之一,是该窟南壁所绘《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时敦煌之东的河西一带曾发生农民武装暴动,并一度截断了敦煌与中原的通道,元荣在他的写经题记中多次提及此事;而《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在壁画中出现,正是元荣个人的意图。

北周、隋初,出现了倡导社会公益事业的三阶教,当时敦煌壁画中绘制的《福田经变》,就是反映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关的内容。

中国历史上本来没有女皇帝,但唐朝时期出了一个武则天,她当皇帝前造舆论,说自己是弥勒降生;所以,在武则天当皇帝时期莫高窟就出现了弥勒大像,这也是历史的反映。

唐代中期吐蕃人占领敦煌时,敦煌集中了大量的唐人,他们为了保存唐朝汉民族文化,利用吐蕃占领者们对佛教的信仰而大量建造佛窟。我们在这一时期的洞窟中见不到反映吐蕃文化的痕迹,尽管也有吐蕃王听法的壁画,但都是出自唐人之手,石窟营造者都是唐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唐风,这就很好地保存了唐文化。到九世纪时,敦煌最先归唐,唐朝天使在看到敦煌时曾感叹不已。

在一个洞窟内绘了十几幅大幅经变画,即所谓“方丈室内,化尽十方;一窟之中,宛然三界”,是从吐蕃时期开始出现的,归义军时代更盛,它反映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