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南接通州,北枕雉皋,文峰阁和虎踞关濯清流于南北,黄海潮和扬子江拥绿涛于东西。纵观古镇历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卓尔不群的四大历史特色: 特色之一:一镇两治,江苏罕见 南北分治,是白蒲镇特有的政治现象。古镇历史上长期分属通(州)泰(州)两界,判若列眉。 唐代以前,长江口聚沙积成胡逗洲,与如皋、白蒲间有古横江相隔。唐末天佑年间横江水浅,淤积成陆,胡逗洲与白蒲连成一片,原古横江成为通如间的界河。公元958年后周世宗部队攻克淮南,南唐放弃江北大片土地。于是,后周在胡逗洲设静海军,改称“通州”,隶属扬州管辖。因为白蒲原是唐末沙洲与大陆接涨的原大陆部分,故白蒲镇南半部列入通州本土。这便是一镇分属“州境”和“如境”的起源。白蒲镇历史上长达996年实行一镇两治,历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 特色之二:军事重镇,兵争之地 由于白蒲在古代滨江临海,周围水网密布,加之自唐代起从如皋番溪至白蒲西亭坝有官河(注:盐运河,即今之通扬运河)贯通南北,镇居通如线之中点,便形成扼守咽喉之势。因此,自古以来白蒲成为苏北战略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唐代昭宗元复至哀帝天佑年间,俗称“虎牢关”的通济第一闸(即白蒲堰)建成后,白蒲镇的军事战略地位就已形成。 特色之三:三县通衢,商贸重埠 白蒲古镇地处如皋、如东、通州三县交界处。有歌谣赞曰:“东乡鱼虾林梓瓜,西乡竹园藏乌鸦。乡乡种粮长棉花,赶猪沽酒醉回家。”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期全镇大的商户共99家,经商人员515人,资金总额39万元,年营业额达470万元。民国初至抗战爆发前,又有77家商号开业。作为苏北消费型重镇,行业齐全,兴旺发达历数百年而不衰。 古镇白蒲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有商号近五百家,从业者数千人。市大街乃白蒲镇中心大街,谓之 “正街”。南北长450米,街宽约四米,花岗岩麻石板铺设街面。这里有名重一时的娄复兴菜馆、裕源昌杂货店、方永大茶叶店、葆春堂中药铺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只此一家”的“三香斋”茶干,深得浙江酿制精髓的白蒲黄酒、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蟹馅鱼圆,这些长寿饮食文化的典范之作,从这里起步,名扬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