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豫剧是起源于哪里(豫剧起源与简介)

豫剧是起源于哪里(豫剧起源与简介)

更新时间:2024-03-28 08:30:43

豫剧是起源于哪里

答:关于豫剧的起源,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豫剧(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这种文化氛围与群众基础构成了孕育豫剧的必要条件。

豫剧因早期演员多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因河南的简称是“豫”,河南梆子戏正式定名为“豫剧”。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东北、新疆、西藏、青海以及台湾等地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2006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由于地方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

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

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漯河至南阳一带),又称本地梆。

“豫剧”名称第一次出现是在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但是文章中提到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第一次把“河南梆子”称为豫剧的名叫李战。

李战,1918年生于河南太康县,原名李峻恩。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抗战期间,曾在开封、西安、兰州从事话剧工作,是早期新剧运动开拓者之一。他是个剧作家,也是个导演,他创办了“业余剧人协会”,并导演了《裙带风》《风雪夜归人》等知名作品。在当时,李战的名气是和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并驾齐驱的。

1947年,李战在兰州创建了“新光豫剧团”,这是最早将“豫剧”的名称使用于剧团组织机构。河南梆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了名字,也意味着这一剧种的固化,让“河南梆子”一跃从“梆子”这样的笼统称呼变为代表一个省的省剧。

“豫剧”之名的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在河南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演出,组成了以陈素真、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

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河南的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正式将“河南梆子”称为“豫剧”。

从此,“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中国各地纷纷成立豫剧职业团体,豫剧唱遍大江南北,迎来了豫剧的大繁荣。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

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

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