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民族团结故事:黄河两岸兄弟情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县,撒拉、藏、回、汉各族群众世代杂居、相互依存、互信互助、携手发展。近年来,循化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2017年荣获“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2018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许乎”间的世代情缘
循化县的“许乎”最初源于撒拉族、藏族群众生活物资上的取长补短,生产出的农畜产品根据需求相互馈赠,撒拉人家的小麦、油菜成熟了,就给藏族“许乎”送去面粉、菜籽油,藏族人家的收获青稞、宰牛羊,就给撒拉族“许乎”送去青稞面、牛羊肉。
“许乎”之间的物资交换与易货贸易不同,不讲究等价交换,更不借助货币,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为他人着想的基础之上高于友情、固定传承的亲情关系。如今的“许乎”不仅在农牧区,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都广泛存在,互助关爱也不仅限于生活物资,涵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循化县道帏乡藏族牧民李家太与县城居民马光辉两家是四代以上的“许乎”,两家经常互相走动。上世纪60年代,马光辉家没吃的,李家太的父亲送来20多斤青稞面,其实自家人也吃不饱肚子;李家太家的孩子考大学填报志愿,专门上门请教马光辉,孩子去西宁上大学,马光辉专门赶来送行。
循化县尕楞乡比塘村党支部书记卡娘告诉记者:“父辈们就结交了许多撒拉族朋友,我们秋收时,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撒拉族朋友都会来帮忙。撒拉族朋友过节,我们也主动去走亲访友。”
循化县尕楞乡比塘村是一个藏族村落,与查汗都斯乡大庄、中庄、下庄三个撒拉族村相连,长期守望相助。每逢对方民族的重大节日,双方都要互相走动致意。每到农闲季节,藏族村庄和撒拉族村庄之间的篮球友谊赛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比赛间隙,“许乎”之间的交流也在继续。
“许乎”以前只发生在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之间,如今已经延伸到了各民族之间,从家庭之间扩展到村与村、乡与乡之间,交往的层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交流,一直在不断拓展、深入,“许乎”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循化县各族人民的血液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座看不见的精神桥梁。
近年来,循化县深入挖掘“许乎”文化内涵,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活动,使全县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群众进程团结、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
“红色基因”凝固团结力量
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原名赞上村,80年前,红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400多名受伤被俘红军战士被押解到赞上村服苦役,盖房子,修整河道,开荒种地,当地撒拉族、藏族、回族想方设法保护、救助红军战士。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被俘红军战士就地遣散,不少男女红军战士留在了循化,与当地各民族男女青年结婚生子。
为纪念西路军烈士,1987年赞上村改名红光上村,当年红军战士修建的暗藏红五星、镰刀斧头等红色基因的建筑——赞卜乎清真寺改名为红光清真寺,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并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红光上村已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和西路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每年都有很多单位党团组织前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红光村文化长廊里的56块展板,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红光村……”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红光村是当年前红军战士与撒拉族融合形成的村落,大家互相团结,互相包容,当年种下的民族团结种子,至今仍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红光村撒拉族村医韩占奎对记者说:“从医的数十年里,我对待各民族同胞一视同仁,大家对我也十分信任。全村邻里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不分你我,一家有难,全村支援。”
循化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桑吉说,循化县以爱国文化、红色文化、移风易俗等为牵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有少数民族特色、循化特点的民族团结之路,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良好风尚,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