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商鞅徙木立信全文是哪个朝代(商鞅立木建信原文及断句)

商鞅徙木立信全文是哪个朝代(商鞅立木建信原文及断句)

更新时间:2023-12-23 12:40:11

商鞅徙木立信全文是哪个朝代

徙木立信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原为卫国公子,后仕秦受到秦孝公的重视,两次变法,使秦国很快国富民强,使当时先进的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商鞅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变法却触犯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而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被车裂处死,但所推行的新法,却一直沿用下来。

商鞅在开始变法之前,怕百姓不信新法,于是采用了“徙木立信”的小策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南门立木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