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为什么中华鲟濒临灭绝

为什么中华鲟濒临灭绝

更新时间:2023-12-23 16:11:37

为什么中华鲟濒临灭绝

中华鲟与葛洲坝工程  从前,整个长江中华鲟的资源蕴藏量约有150万公斤,年产量保持7.5万公斤左右,产量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不幸的是1981年葛洲坝工程在宜昌江段落成,中华鲟通过三峡产卵洄游的生命之路被阻隔,因此面临着种族灭绝的严重威胁。当年10月,来到大坝前面的一批批中华鲟,不顾泄洪闸飞奔而下的惊涛骇浪,一次次奋力前冲,试图冲破大坝的阻拦,回到它们世代进行繁衍的场所,因而碰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有数千条惨死在闸下或落入不义之徒的手中。面对如此悲惨壮烈的场面,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为中华鲟的命运而担忧。   由于水利建设,不顾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使很多宝贵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的鱼类资源遭受严重损失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在葛洲坝工程建设之前,中外专家提出了两种挽救中华鲟的建议,一种是“工程救鱼”,即在葛洲坝工程中给中华鲟修建一条鱼道、鱼梯或升鱼机等通道,使它能够平安地到达产卵场所;另一种为“生物救鱼”,认为中华鲟的个体较大,修建的通道未必能满足它的要求,另外在工程技术上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最好能在坝下建立蓄养池,仿照中华鲟产卵场所的环境条件进行人工繁殖,使用人工方法催产孵化,使它们能够增殖,然后放回长江中,同时把一部分性腺尚未成熟的个体网捕后运送到上游,使其越过大闸,继续上溯。结果后一条建议被采纳,并于1982年在葛洲坝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反复试验,解决了捕捞、运输、暂养、催产、受精、孵化、培育、放流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上的技术难题,已向长江水域放流了数百万条幼体。   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过程是首先在长江网捕中华鲟,运往中华鲟研究所暂养池中蓄养。然后进行性腺观察,将确认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注射催化剂,促使雌性产卵、雄性排精,再经过复杂的人工授精等程序后,将受精卵送进孵化池进行孵化。10龄的幼体即可投饵喂养,由于所需饵料极多,还专门建有生产水蚤、水蚯蚓等水生生物的饵料池。幼体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分批放流到长江之中了。   投放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9—11厘米,放流前曾分批浸泡在荧光药物示剂中,为它们做上了标志,采用这种先进的标志放流方法,更加完善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监测中华鲟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检验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后的效果。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使原来设想的救鱼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中华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的一大突破,使人们担心的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生存环境影响的问题也因此而迎刃而解。   为了使人们观赏和了解中华鲟,中华鲟研究所还兴建了一座“中华鲟园”,除了蓄养很多大小不同的中华鲟外,还有其他在长江中生活的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   尤为可喜的是,野生的中华鲟面对被截断了的长江故道,终于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在葛洲坝下建立起了新的产卵场所,出生的幼体也在逐年增多,表现了它在种群生存的危急关头及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使关心它的命运的人们松了一口气。目前,长江中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经趋于稳定,标志着我国挽救和保护中华鲟的工作取得了成功,并为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珍贵水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峡工程对我国特有的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有什么影响?已经采取了哪些对策?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一种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的特殊鱼类,令人称奇的是,当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进入大海遨游十多年之后,虽然长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鱼,但还能牢牢地记住长江口,再游回长江"生儿育女"。水生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中华鲟特有的记忆功能的奥秘。中华鲟性成熟晚但体重和身长生长迅速,雄性成熟为9龄,雌性成熟为14龄;一般身长2米左右,最长达4米;一般体重200千克左右,最大达500千克以上。成鱼在海区摄食底栖鱼类,也食虾、蟹等底栖生物。性腺发育到Ⅲ期的中华鲟在东海里"恋爱"后,成双成对地进入长江口,一般不再摄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发育到Ⅳ期,则"结婚"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将幼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的幼鲟已达400万尾。 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15公里江段范围内自然繁殖。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对此,应加强监测。还应更好地解决大批量培养幼鲟并提高其放流入长江后的成活率问题。  中华鲟幼鲟一般在每年5、6月间到达长江口,停留觅食一段时间,然后游入大海。为了保护幼鲟资源,拟在长江口崇明岛东部裕安乡至陈家镇乡,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