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故宫保和殿的历史背景和资料(故宫三大殿保和殿简介)

故宫保和殿的历史背景和资料(故宫三大殿保和殿简介)

更新时间:2023-12-23 10:35:12

故宫保和殿的历史背景和资料

保和殿,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 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举行时间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种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殿试日给二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

试卷所采用白宣纸,每份考卷的第一页,填写应试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之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八个圈。试卷以画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

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学。有时是凭皇帝的一时高兴。

如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殿试,吴情中了状元,因“吴”与“无”同音,嘉靖帝便说,“无情”岂宜得第一。当天夜间,嘉靖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决定让秦鸣雷做状元。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 再如光绪二十九年殿试,名列前十名的有个叫王寿彭的,读卷官对寿彭两字大加赞赏,传说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的欢心,并且庆祝她十月初十的寿辰,于是认为“寿彭”两字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因此主考官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

五月二十五日,公布考试结果。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尔后,出宫。这时,顺天府尹已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

我国最后一次殿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