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薛宝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佳女人形象。
那杜少卿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岸的男人形象。
很多人会拿杜少卿和贾宝玉来对比,很有意思的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诞生于同时代(《儒林外史》成书于1749年,刻印出版于1803年。《红楼梦》作者去世于1763年,刻印出版于1791年)。作者吴敬梓是杜少卿的原型,曹雪芹也是宝玉的原型。吴敬梓和曹雪芹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从富贵到贫穷落魄。
穷小子富贵后都忙着争权夺利,而富豪子弟贫穷后都忙着写书,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社会的惯例。
曹家靠着跟康熙的特殊关系,跻身中国顶级豪族行列,但还真算不上书香之家,曹家祖上是武行出身,入了旗籍,后来曹寅又是康熙的亲信,也就是个汉族土包子随着满清的崛起成了豪门,虽然也经营了几代,有了书香气氛,但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你说老曹家是暴发户也不为过。所以曹家在科举上没什么成功的人物,好像也用不着去科举,倒是沾染了很多满族人的习气,一等公民反正有国家养着,闲了也就是往文化上熏陶熏陶。这样就养了两种后代,一种是傻逼富二代,一种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精致富二代,曹雪芹属于后一种。
吴家祖上跟朱棣立过战功,有世袭的爵位,但后来不显,爵位没了,只好务农做医生。直到顺治年间开始,家族里拚着命的出进士,榜眼探花也好几个。这个可能是曹家眼中的爆发户,但到了吴敬梓,四、五代的进士出下来,虽不算豪族,也算真正的书香之家,但吴家在权力阶层没有特权,没有世袭的爵位,全靠努力。
所以出身环境也导致了杜少卿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在价值观、爱情观等人生观上差异。
一、对科举的态度,《儒林外史》虽然揭露了很多儒士的丑态,但也赞美了儒林中的一些人物,总体来说他是不反科举的,比如杜少卿的很多好友基本都是科举中人。但曹雪芹显然对科举没什么好感,主要是他的家族不是靠科举发迹的,小时候也不被逼着考科举,从置身事外的角度来看,可能会看得更清楚,同时也难免有些偏见,认为搞科举就是俗事,是攫取权力和金钱的手段。
吴敬梓早年考过科举,但不顺利,曹雪芹估计从来没考过,压根没学过八股文嘛,所以他们都不太热衷于科举考试,但对科举的态度上有差异。
二人都不热衷科举,那么就去搞别的,其实都搞的挺好的,比如杜少卿对《诗经》中一些诗篇的解读更符合我们现在的理解,超脱了当时的时代,不受儒学束缚,这眼界显然比王阳明还要高。有时候叛经离道方能回归本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