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大陈岛历史讲解(历史上的大陈岛在什么地方)

大陈岛历史讲解(历史上的大陈岛在什么地方)

更新时间:2024-01-22 14:37:17

大陈岛历史讲解

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并习惯以高梨头礁为航海标识。

上大陈岛古又称三女山或三盘山,一说为释教始祖如来佛的出世之山,史载“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

这松枝状的适淹礁很可能是珊瑚礁,今天渔民在大陈海底仍常能拖获小块珊瑚残骸,即说明这个问题。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记载。此后,大陈在500年风云大跌荡中历经巅簸。

16世纪中叶,大陈岛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军水师于大陈洋追剿倭寇,并擒获通倭大盗。今下大陈岛风门岭有烟墩遗址,即为当时留守明军所筑。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居民渐聚,浙江道特在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唯一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在昔全盛时代,渔获量年达 500万元以上,亦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陈岛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沿海,土著武装王相义活动于大陈海域,率部阻击日军,并收复大陈岛,时称“海上豪客”。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大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则败退台湾,但仍实际控制着大陈岛在内的诸多岛屿。

建国初,大陈岛又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台湾当局除蒋经国频繁出入大陈外,军政首要如蒋介石、胡宗南、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等,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史郭普、美驻台大使蓝钦和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亦亲临大陈岛活动。岛上设立的机构亦名目繁多。

1950年代初的台海对峙中,大陈岛处于对峙的最前沿,军事地位相对提升,国民党当局基于战备需求,开始在大陈岛上修建硬件设施,成果比较显著的是教育和卫生方面。

195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开办了许多学校,并成立第一所中学——中正中学。

1953年,卫生所成立,医疗资源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岛上卫生环境和居民卫生习惯明显改善。

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2月7日,由蒲赖德指挥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132艘、蒋军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抵大陈海域,至12日,从大陈、竹屿、披山、渔山诸岛撤走国民党正规部队1万人、游击队4千人、居民1万7千余人(其中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披山1083 人,渔山518人),以及军用物资4万吨和各村庙宇神像10余座,同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整个大陈岛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1955年2月,国民党当局施行了大陈岛撤退,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大陈岛收复后,人民政府立即开展重建工作。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