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执政13年,历来争议颇多。
从历史角度来说,他是承前启后之君
雍正即位时,大清王朝已经在康熙治下61年,早年的康熙励精图治,擒鳌拜稳定朝堂,收台湾、平定准葛尔奠定了稳定发展的大局,重视漕运、河工,着力于弥合满汉之间的矛盾,社会得到了稳步发展。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康熙陷入了汉武帝、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怪圈,统治后期愈发昏庸,放任朝堂腐败、党争,一手炮制残酷的九子夺嫡,将国家资源消耗在无节制的政治斗争中。而民间却是官民矛盾尖锐,满汉矛盾尖锐,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另外修园林、下江南等等,国库开始捉襟见肘,单纯就这一个时期来看,甚至有亡国之像。
雍正即位之后,以雷霆手段整饬吏治,提出“火耗归公”,朝廷再以养廉银的形式发放,依此来提高官员收入,降低贪污受贿概率;设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之后便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解释下这两个重要的改革措施:
摊丁入亩: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两种纳税方法,一种是以人头纳税,另一种是以土地多少纳税,经过康熙朝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只占据很少的耕地,而地主阶级占据了绝大多数耕地,结果就是农民交不出税活着负担太重,国家税收受到影响,摊丁入亩后以土地多少交税,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税收,当然也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很简单,以往官绅团体是不用交税、不用服役的,现在都需要了,这在读书人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认为有辱斯文。
这两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受到了巨大阻碍,但是雍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硬着头皮推行,最终使得国库丰盈,民间矛盾缓和,也因此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这也是雍正名声差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雍正的拨乱反正,让大清回归到正确轨道,国力逐步恢复,才有了后来乾隆朝的盛世。
从个人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真性情的汉子
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从不掩盖自己的喜爱之意。
比如说十三爷,在九子夺嫡之中唯一帮他的皇子,登基之后随手就是一个“铁帽子王”,整个清朝300年来只有12个铁帽子王,8个是开国功臣,3个是清末,中间只有十三爷一个,足见雍正的大方。
对于年羹尧也是如此,获得重用的时候可以说是你侬我侬,在奏折里都肆无忌惮地表达“爱意”。
自己信任的大臣,比如说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等,都是不断提拔,位高权重。
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也是心狠手辣。
九子夺嫡之中与他相争的几个皇子中,老大和老二是康熙圈禁的,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被雍正圈禁,有的折磨致死。
对于亲兄弟如此,对于其他人更加毫不留情,年羹尧当年那么受宠,最终也是一道白绫了结此生。
至于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大都数庶出
这个就更加简单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大肆宣扬的标准,但是封建社会400多位皇帝,估计有300多位都不是嫡长子,清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只有道光皇帝了。
清朝在入关之前是游牧民族,与蒙古人一样,最高领导者是由大家共同推举的,上一任只是有建议权,比如说成吉思汗驾崩后,让窝阔台继位,但是窝阔台能不能继位要经过忽里台大会决定;努尔哈赤驾崩后,虽然没有指定接班人,但是皇太极也是四大贝勒和五王推举出来的,这也是皇太极驾崩,多尔衮有权力争夺皇位的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朝的九子夺嫡让雍正看到了弊端,所以废黜了嫡长子继承制,创建了秘密建储制,这相当于向天下宣布大清太子是立贤不立长,这也保证的后来清朝皇帝没有出现其他朝代那样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