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三伏诗词故事(关于三伏的古诗有哪些)

三伏诗词故事(关于三伏的古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4-13 17:14:03

三伏诗词故事

《池畔逐凉》

【唐】白居易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

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谚语有云:“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都是一年之中最冷最热的季节。“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关于三伏天的最早记录见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意思是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进入“初伏”,天气酷热,人们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禳解热毒暑气。可见,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三伏天的说法。

“三伏”源自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的“五行生克”原理,这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万物,配合阴阳,为万物之精华者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所谓的“伏”就是潜伏的意思,因为太热,人们不得不躲起来避暑,所以叫“伏”。伏属土,天气酷热到极点就会产生“火生土”,因此要“伏”。为何选庚日?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酷热为火,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因此,三伏天就从庚日计算。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初伏)日期大致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诸如2019年,三伏天就是40天。

三伏天天气炎热,古人没有如今的空调设施,只好采取避暑和消暑的方法来躲避炎热,祛除暑气,比如秦德公“杀狗御蛊”,还有比较早的记载,就是用瓷枕凉席等降低温度,《诗经•泽陂》第三章:“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其中“伏枕”有的说是瓷枕,有的说是木枕,总之是用来消暑纳凉的器具。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