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原理
1.综合原理
综合是在分析各个构成要素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其可取的部分,使综合后所形成的整体具有优化的特点和创新的特征。
2.组合原理
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和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原理。组合既可以是自然组合,也可以是人工组合。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组合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爱因斯坦曾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组合创新的机会是无穷的。有人统计了上世纪以来的480项重大创造发明成果,经分析发现三四十年代是突破型成果为主而组合型成果为辅;五六十年代两者大致相当;从80年代起,则组合型成果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组合原理已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3.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是把某一创新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离散,使主要问题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来,从而理清创造者的思路,便于抓住主要矛盾。分离原理在发明创新过程中,提倡将事物打破并分解,它鼓励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冲破事物原有面貌的限制,将研究对象予以分离,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产品。如隐形眼镜是眼镜架和镜片分离后的新产品。
4.还原原理
这个原理很重要也十分经典。
还原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新过程中,能回到设计对象的起点,抓住问题的原点,将最主要的功能抽取出来并集中精力研究其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以取得创新的最佳成果。任何发明和革新都有其创新的原点。创新的原点是唯一的,寻根溯源找到创新原点,再从创新原点出发去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方法重新创造该事物,从本原上面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还原原理的精髓所在。
5.移植原理
这是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该原理能动性的真实写照。移植原理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创新目标的再创造。
想想拉链还有什么用途?想起来就记在下面,以后想起来仍可写在这里,积累多了,就能创新。
创新活动中的移植依重点不同,可以是沿着不同物质层次的“纵向移植”;也可以是在同一物质层次内不同形态间的“横向移植”;还可以是把多种物质层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综合引入同一创新领域中的“综合移植”。新的科学创造和新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其中有许多创新是运用移植原理取得的。
6.换元原理
换元原理是指创造者在创新过程中采用替换或代换的思想或手法,使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展开、研究不断深入的原理。通常指在发明创新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寻找替代物,如果能找到性能更好、价格更省的替代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迂回原理很有实用性。
7.迂回原理
创新在很多情况下,会遇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迂回原理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不妨暂停在某个难点上的僵持状态,转而进入下步行动或进入另外的行动,带着创新活动中的这个未知数,继续探索创新问题,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因为有时通过解决侧面问题或外围问题以及后继问题,可能会使原来的未知问题迎刃而解。
8.逆反原理
逆反原理首先要求人们敢于并善于打破头脑中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对已有的理论方法、科学技术、产品实物持怀疑态度,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分析、去思索,去探求新的发明创造。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着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相互依存于一个共同体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习惯于从显而易见的正面去考虑问题,因而阻塞了自己的思路。如果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与传统思维方法“背道而驰”,往往能得到极好的创新成果。
9.强化原理
强化就是对创新对象进行精炼、压缩或聚焦,以获得创新的成果。强化原理是指在创新活动中,通过各种强化手段,使创新对象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延长寿命、增加用途。或产品体积的缩小、重量的减轻、功能的强化。
10.群体原理
大学生创新小组就是一种群体原理的运用。
科学的发展,使创新越来越需要发挥群体智慧,才能有所建树。早期的创新多是依靠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来完成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想“单枪匹马、独闯天下”,去完成像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试验室和海底实验室等大型高科技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创造者们能够摆脱狭窄的专业知识范围的束缚,依靠群体智慧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使创新活动从个体劳动的圈子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在创新活动中,创新原理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人们使用何种创造方法、采用何种创造手段的凭据。因此,掌握创新原理,是人们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但创新原理不是治百病人的“万应灵丹”,不能指望在浅涉创新原理之后,就能对创新方法了如指掌并使用自如、就能解决创新的任何问题只有在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创造原理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性有效地掌握创新方法,也才有可能成功地开展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