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粄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一带,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惯称粉为“粄”,因此称为老鼠粄。后来传至台湾,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从洞眼(目)中搓出粉条由于于“筛”的闽南语近似“苔”,所以俗写为米苔目。后来于马来西亚又有人写成米台目。?
制作原料与方法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以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面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便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掉在锅中正在加热的开水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国小吃名县”后,鉴于“老鼠粄洁白、剔透,色如珍珠,为了该小吃的推广亦有人主张将其改名为“珍珠粄”,但大众还是认为“老鼠粄”更为恰切。